穿越时空的人性之光

标签:
课堂人性教育 |
分类: 语文 |

昨天,我应邀在郑州上了两节公开课,执教《致女儿的信》。本来我已经多年拒绝上公开课,因为我十年前曾经在《人民教育》上撰文批评“借班上课”。但这次经不住主办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恳求”,终于破了例。
之所以选《致女儿的信》,是因为这篇文章最富有穿越时空的人性之光,同时对我上这篇课文有着独特的资源。
因为参会者人数众多,于是分为两个会场。上午在郑州大学礼堂,下午在郑州工业大学礼堂。程序均是先是给与会者做了一个所谓报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谈我校的民主课堂;然后上课。
课前我特意对听课老师说了一番话,我说今天我上课实属无奈,但既然来了,我会认真上课的。只是大家不要以“公开课“而且是”“名家的公开课“的眼光看我上课。我希望呈现给老师的是常态的语文课。什么叫“常态”?就是平时怎么上,这里就怎么上。比如,允不允许公开课没有高潮?当然允许,因为平时并不是每堂课都有高潮的。允不允许课堂上冷场?当然允许,因为学生不想发言完全可以不发言,学生不讲我就讲嘛!何必追求“热闹”呢?允不允许这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的,因为如果学生的思想火炬熊熊燃烧,我不能为了自己课堂的所谓“完整性”而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等等。我特别说,虽然面对上前老师,虽然我已经所谓“名声在外”,但是我有一颗平常心,并以这颗平常心对待今天的课。我没想过要“出彩”,没想过“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也没有想过刻意追求什么“亮点”或让人“耳目一新”。我就希望朴素、自然、随意、潇洒、真实。但我一定要让课堂富有人性的气息,而且让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上午两堂课和下午两堂课,感觉都差不多,总的说还不错,就那样。但下午上课前有一个小插曲。我发现前来上课的孩子只有三十位,我开始以为是台上容纳不了全班学生,而随机抽了一部分学生。但一问学生,我才知道,来是这三十个孩子是在年级八个班选拨出来的,他们互相之间也不完全认识!
我一下非常不舒服,便对孩子们说,也对全场老师说:“这不是作假吗?你们学校这样做,是不对的。没来的孩子怎么想啊?人家多难受啊!教育,应该体现出对所有孩子的平等与尊重!当然,你们这些同学是没有错的,不怪你们,但我希望你们以后长大了,千万不要做类似的事!”
昨天在成都,我通过电子信箱给今天前来上课的同学做了预习提示,是给他们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既然要上,我自然就要同学们好好配合——你们看,如果在我班上课就不存在什么“配合”了。我希望我们明天的合作能够真诚、自然而又充满活力。希望这两堂课能够成为我和你们互相赠给对方的“见面礼”,好吗?
好了,明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致女儿的信》,我相信同学们今天晚上会认真预习的。怎么预习呢?我建议——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谢谢!
一
- 想过爱情的举手。
- 想过爱情而又问过父母的举手。
- (父母怎么说的?)
- 其他同学怎么不问父母呢?
- 你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爱情的?你对爱情的理解?
- 你怎么看待中学生的爱情?(可以写纸条)
二
三
四
- 这封信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形式谈爱情的?(都是童话吗?文章大致分为几部分?)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
- 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什么?
-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 同学们自由研讨、发言……
六 这封信在写法上和一般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要用童话给女儿解释“什么叫爱情”?
§符合儿童口味,富有情趣
§化道理为故事,生动形象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童话”!
本文又怎样的叙事艺术?
平行推进、互相照应
§“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以目传情。”
§“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不变的是人、景、情……
三次问答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的三次发现
§“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思考探究:
§1.结尾两段,奶奶和父亲都是在谈论“这就是爱情”,但两人所说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同前面那一句话照应?
§3.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什么叫“以人的方式去爱”?什么叫“有智慧的人”?
讲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故事,讲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女嘉宾贾晓磊的故事……
“爱”和“喜欢”的区别:前者是付出,后者是喜欢。
七
我和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十几年的交往
我的学生致卡娅的信(片段)——
敬爱的苏霍姆林斯卡娅女士:
我们是中国四川成都市中学生,我们从班主任李镇西老师的口中知道了您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他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给您写的那封关于爱情的信,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们还将那封信改编成了话剧,表演获得了成功。
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因为有了您父亲的教育,我们仿佛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接受着同样的爱心教育。我们很感谢您的父亲,是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人性美。我们因能得到您父亲的教育而感到荣幸。我们相信您不仅是个幸福的女儿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您曾受到了这世上最好的教育。今天我们因能结识您而感到荣幸。
……
苏活姆林斯卡娅的回信——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好!
十分感谢你们给我的来信,你们在信中言辞关切,充满温情,并谈及了苏霍姆林斯基和李镇西。
我想在复信中给你们写几句话,谈谈我对生活、学习、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谈到生活,我想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此用过的词“需要――困难――美好”。
生活总是给我们提出任务、问题和课题,我们需要完成和解决它们,那就不会那么容易,就会遇到困难,必定要锤炼意志,开动脑筋,耗费心血。而当这些问题被解决的时候,那就会感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和胜利的欢乐与美好。生活能如此展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至一生,那就是充满希望、胜利和成就的一生,无悔无愧的一生。
当然,上述胜利和成就对于他人来说也许会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对于你们每个人自己却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和学校就能帮助人们正确地生活。在我看来,应当在学习中找到愉快,应当有一门喜爱的学科,即学习这门学科使你会因取得成功而欢乐。其实,没有什么比求得新知再幸福的了!苏霍姆林斯基正是这样认为的,他说,我相信取得新知的欢乐。当一个人开动脑筋,善于思维,积极探求时,他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在上述生活道路上,老师会对你们提供帮助。任何人也不会像老师那样信任你们,任何人也不会像老师那样努力把自己的知识和心灵贡献给你们!
我坚信,你们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成为忠于祖国的爱国者,成为世界公民,成为很好的朋友,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双亲!
最后,送大家一首著名的爱情诗
(匈牙利 裴多菲)
虽然有这个提纲,其实课堂上也没有完全按这个提纲上。中间有许多随机应变的东西。比如中途我结合我班学生给卡娅的信,赠给了孩子们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下课时,全体孩子都朗诵这句话。
昨天上课我非常愉快,心情舒畅,孩子们也很舒畅,下面的老师应该说也很舒服。课堂上妙趣横生,和谐愉悦,时而笑声不断,时而沉思感叹。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感觉到了一种拨动心弦的感染力,和隔着遥远时空穿越而来的人性光芒。这两节课当然有不足,但我至少向所有老师兑现了我的承诺,上一堂朴素、自然、随意、潇洒、真实的公开课。
遗憾的是,我无法写出课堂实录,好多精彩无法在这里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