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生活——我的从教之初(16)
(2011-11-04 06:45:33)
标签:
成长故事教育 |
分类: 往事 |
那是1985年。有一段时间,班上个别同学迷上了社会上出售的不健康小报。
怎么办?我知道简单的批评是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于是我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既然有同学喜欢读这种小报,我们就不妨去买几份来‘鉴赏’‘鉴赏’!”
同学们先是一愣,随即便心领神会。
第二天,同学们对着几份小报剖析起来:从《浴盆里的女尸》、《荡妇苦肉计》等“小说”到《外星人劫持女郎》、《会说话的肚皮》等“科普知识”……通过剖析,大家认识到,这些“小说”根本算不上文学作品,而所谓“科普知识”更谈不上半点科学气息,经常读这写小报,既会降低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更会腐蚀自己的灵魂。
大家纷纷表示:“我们决不能迷恋这些低级趣味!”“我们应该向这股歪风发起主动的进攻!”
于是,学生们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几天之内机会调查了乐山市大街小巷所有的小报摊点,对各种小报的种类、报名、主要标题、出版单位、小报的原价和实卖价一一进行了调查统计。回校后,他们以抵制小报为内容写出了小说、诗歌、童话想全班同学进行宣传。沈建和彭涛两位同学还代表我班全体学生写了一封《致全市中小学生的公开信》发表在《乐山报》上,号召全市中小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向一切不健康小报宣战”!
小报衰落后,不健康录象又兴盛起来。同学们又自觉投入了新的战斗:沈建、宋映容、彭涛、黄剑钊等同学就乐山市青少年宫放不健康录象写了批评文章,并寄给乐山市市长和青少年宫负责人。不久,市青少年宫负责人回信了,表示诚恳接受同学们批评,停止放映不健康录象。
同学们高兴极了,觉得打了个大胜仗:“真想不到,我们还能纠正大人的错误!”
学生们越来越乐于“走向社会,关注改革”了。彭涛、赵刚曾深入农家,写下了反映农村新貌的调查报告《春天的喜悦》;彭艳阳、黄靖同学曾到乐山制药厂了解该厂的生产经营和改革情况;宋映容、杜瑛曾到城建局了解未来市政建设规划;陈晓蕾、陈焱还到个体冷饮店一边参加服务劳动,一边搞调查……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同学们独立进行的。
这天晚上,王伟、程桦、张锐等同学揣着笔记本,提着录音机“闯”进了乐山市人民政府佘国华市长家。
“我们是乐山一中的学生。今天想就‘七五’期间乐山市的发展建设规划向佘市长作些采访。”程桦手执录音话筒,俨然像中央电视台记者。
面对小客人,佘市长当然非常高兴:“好,欢迎,欢迎!有啥问题,尽管问!”
同学们可不客气:“请问市长,‘七五’期间,我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多少?”“请问市长,我市的旅游业将有何发展?”“请问市长,‘七五’期间市政府打算怎样发展教育?”“请问市长……”
“请问”频频不断,市长侃侃而谈。采访结束时,市长把小记者们送出来:“你们这些小朋友,到我家里来采访,关心家乡建设,我非常高兴!”最后,市长还赠送同学们一套“革命家故事丛书”。
几天后,《乐山报》上登出了王伟同学写的访问记《在佘市长家里》。
暑假来到了,同学们准备自己搞一次“峨眉山夏令营”。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为了锻炼能力,大家决定搞“勤工俭学”活动,自己挣点钱。
可是,干什么呢?社员们琢磨起“生财之道”来:卖冰棍,还是卖大碗茶?到印刷厂,还是到纸箱社?……
赵刚等人走进了邮政局办公室:“请问阿姨,我们能不能帮忙卖点杂志?”
“可以,”那位阿姨十分和气地说,“不过,需要开个介绍信。”
同学们他们兴冲冲地奔到学校。可是学校放假了,到哪儿开介绍信?
怎么办?“找佘市长去!”同学们想起了前次的采访。
彭艳阳果然开来了佘市长的亲笔介绍信。于是,邮政局的同志打开绿灯,同意让同学们零售期刊杂志。
大家欣喜若狂:“我们有工作啦!”“我们能挣钱啦!”
黄昏,在市内几处繁华的地方,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设下书摊。他们把各类期刊一一摆好,甚至还把油印的“凌云”文学社社刊《凌云》也亮了出来。然后,他们用稚嫩的嗓音吆喝了起来:“卖书啊——卖书啊——”
行人好奇地看着这些娃娃,围了上来。
“你们是学生吧?”有人问。
“是的。我们是搞‘勤工俭学’活动。”同学们自豪地回答。
“不错!真能干!”赞叹道。
“这本杂志多少钱一本?”有人问。
“请看杂志背面的定价,我们一律定价出售。”同学们热情而诚恳地回答。
于是,前来买书的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