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培养好人”——有这么一所学校(18-19)

标签:
吉美坚赞考察教育 |
分类: 教育 |
吉美坚赞一直神态淡然,谈吐平和,但我们能够感到他胸中的智慧和灵魂深处的坚韧。
我知道,教育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业,而是一种宗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同样,这里的孩子们对待学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刻苦”,同样有宗教背景,有信仰的力量。本来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僧人,他们对学习继承自己所在的藏民族文化有着神圣的使命感,所以对学习才那么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投入和沉醉。
他们的课堂上,并不缺乏现代文明气息,英语、计算机等代表现代文明的课程他们一样开设,但这里没有大都市所普遍存在的各种“文明”的侵扰,没有电子游戏的诱惑,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纠结,没有这样或那样名利的挑逗……他们灵魂单纯,所以专注;他们心地善良,所以阳光,他们随时知足,所以幸福;他们语言朴实,所以深刻;他们拥有信仰,所以坚韧。
整整一天,吉美坚赞都陪着我们看,陪着我们转,我们被他们的一切所吸引,所震撼。但我没有听到吉美坚赞说过一句关于“特色”的话。他们现在取得了这么突出的教育成果,也没见他们请专家来归纳这个“理念”那个“模式”。整个校园,我没有看到一句类似于“以人为本”的口号,不,简直就是一个标语都没有!想到不久前我写的《浮躁种种》,批评国内许多学校办学的各式各样浮躁风,在这里一丝一毫都看不到。他们就那么朴素地上课,平和地教书,沉静地学习,淡定地生活……
当然,吉美坚赞因为是私人办学,所以也没有这样“迎检”那样“验收”,他远离了喧嚣,远离了纷扰。包括现在,尽管这所学校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但这里依然很宁静,平时极少有人来参观学习。因为这里交通实在不便,从西宁过来就要颠簸整整一天,又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对于那些以“考察”“学习”为名而旅游的人,到这里来“成本太高”,吉美坚赞所以乐得保持宁静。
我对同行的人说:这里我才看到了真教育!这里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归真返璞,回到了原点。
有吉美坚赞的藏区教育,我想到我们汉族的教育——我们和他们的差距不是在一流的硬件,不是在豪华的校舍,不是在雄厚的师资,更不是什么“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之类,而在精神,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宗教信仰般的虔诚,还有因此而产生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而我们没有。
他们培养的是有信仰的人,而我们培养的只是掌握现代科技的“工具”,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我们看到校园里到处都是学生,不少人还在黑暗中背书,或就着路灯看书。
我问:“这里的学生不上自习吗?”
吉美坚赞答:“要上的,但我们的作业很少,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考试。但我们的学生每次考试在州里都名列前茅。”
我不再惊讶,因为学生课堂上那么专注,辩论时那么投入,还有早晚见缝插针的自觉读书背诵,学习成绩哪能不好?哪还需要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呢?
按我们的习惯思维,自然会想到他们的“教学质量”。除了前面我说到的,该校历届学生参加州里考试,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令人称奇之外,吉美坚赞给了我一组数据——
截止今年(2011年),共毕业14届学生,共683名。今年毕业的学生去向还未统计,前13届毕业的561名毕业生中,大学深造者207人,其中国外学习者29人;参加工作者193人,其中教师65人、自办学校4人、医生17人、寺院管理79人、经商28人。
一天的见闻,让我有太多的感动。我有一种想为吉美坚赞做点什么的冲动。但我知道我什么也做不了。我临时掏出两千元钱,交给吉美坚赞:“太少,也做不了什么,算是一点心意吧!”
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我们准备返程。
放好行李,正要上车,突然吉美坚赞来了。我们很惊讶,当然也很感动。昨天对他说好今天早晨别送我们了,他也答应了。可今天吉美坚赞还是来了。
一一握手。再次合影。告别。
“再见!”“再见!”我们的车在吉美坚赞善良目光的注视下,启动了。
太阳还没有升起,但霞光已经铺满天空。在霞光的映照下,一弯黄河格外耀眼。
汽车在山路上盘旋,阳光已经洒在远远近近的山巅,天际之间有了一抹辉煌。
站得越高,眼前越开阔,前方也越明亮。
“我这个学校,不培养当官的,不培养今后想出人头地的,想当官的想出人头地的别到我这学校来。我就培养好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离拉加乡越来越远,但吉美坚赞的这几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响着,直到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