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迷恋(四)番红花城, 遗世独立的奥斯曼小镇

标签:
旅行番红花城土耳其美食萨夫兰博卢杂谈 |
分类: 土耳其、韩国、泰国 |
回顾番红花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当时的番红花城因盛产手工制品而积累了巨大财富。17世纪,奥斯曼帝国黑海沿岸的主要商贸路线经过番红花城,它的存在连贯了丝绸之路上包括卡斯塔密内、博鲁和伊斯坦布尔等城市。贸易上的流通给这座驿站城镇带来了商机与财富。至今城中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的驿站,现在改为 Cinci Han酒店。
在18世纪和19世纪,番红花城的居民用晒干的泥砖、木料和灰泥建筑了这里的府邸。这种建筑风格的名称为“鄂图曼”,房屋是两到三层木造结构建筑,上面楼层突出于下层,并有雕刻的支架作为支撑。
如今番红花城就是因为这些留存下来的住所而闻名的。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最富有的萨夫兰博卢人都拥有两套住房。冬天的时候他们住在老城区的房子里。老城区是三条山谷交汇之处,因此可以免受寒风的侵袭。天气炎热的时候,他们就搬到郊区的葡萄园度夏。
午后,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堆满农具的院落,参观独特的白墙红瓦木结构房屋,偶尔还会看到猫咪在小路上悠闲地踱步。斑驳的光影在老墙上摇曳,仿佛诉说着沧桑的历史,穿越回百年前的奥斯曼古镇。
石板小路旁,奥斯曼风情的手工艺品集市也值得细细游览。一间间糖果店、皮革店、铁器店……每个遇到的人都带着热情的微笑,亲切而淳朴。
走累了,就坐在广场中心的长椅上休息,看遍地群鸽觅食、嬉戏,又望着它们栖落在清真寺的屋顶上,咕叽咕叽地叫着,坐在一角的老人单手一挥,鸽群展翅起飞,在蓝天下,看上去像开放了大片银灰色的花朵。
我们正研究一下那红色圆顶的土耳其浴室上点缀着一盏盏玻璃罩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时候,从清真寺里走来三位大叔,笑着示意我们为他们拍照。快门卡嚓的那一瞬间,我还在纳闷怎么把相片寄给他们,他们就向我们说了谢谢,然后转身洒脱地走了。朋友说,土耳其人特别享受拍照的快乐,还喜欢拉上陌生人一起拍。这就是天性的乐观么。
土耳其的红茶杯很有特色,茶杯高约12厘米,底部浑圆粗大,距杯沿2厘米的杯外壁处有弧形凹陷,正好可供使用者端住茶杯。每个红茶杯还会配上一个底盘,上面放着小勺子,饮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糖。
趁着天光未下,我们决定到山顶走一走。沿着有些陡峭的石子路向上走,可以看到山顶有一座黄色的建筑。这座古老的大楼,以前是山顶城堡,20世纪初被拆除,后改建成老政府大楼,1976年一场大火后得到重建,现在是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后面有个Saat Kulesi钟塔,由苏丹塞林三世的丞相迈赫迈特下令于1797年建造,这座钟塔已经成为番红花城的象征。
这儿也是全城的制高点。俯瞰这城市,那些红顶白墙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旧房子,包围在起伏的群山之间,房屋错落间,露出的是峡谷耸立的一面,比我们在山下另一个平台看到的景致多了一种壮美。
凌晨五点,清真寺宣礼塔上传出颂经声,窗前的鸟儿啁啾唱和着。斋月里的新一天又要开始了。
萨夫兰博卢的日与夜,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却如此迷恋。我喜欢这座被时光雕刻的,温润恬静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