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那些“二进宫”的美食
“如果你们中间少了那张饭桌,少了茶楼食肆那种轰轰烈烈的人声和排山倒海的场面,那么广州人对你的那种满腔的热情和爱心,真是不知如何表达才好。”——黄爱东西
热情地接待你的广州朋友,他们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你往吃饭喝茶的地方领。而这里,在吃饭喝茶的地方总是人满为患。
来广州之前,朋友问:“想好了去哪儿吃吗?”不是去哪玩,而是去哪儿吃。我说,就去以前去过的老地方吃饭吧。
老地方,隔了两年再来,也不会让你失望。
比如尚竹阁。来广州的第一餐,朋友带我们又去了南海的尚竹阁。这是一家以冬瓜盅火锅为主打菜的餐馆,多年来别无分店。没有菜谱给客人看,只有套餐的宣传单张五颜六色地挂在餐厅门口的入口处,分别有鲍鱼鸡、水鱼鸡、鳄鱼和水蛇、鸡等很多种套餐任君选择。



上台的时候,一只墨绿色的大冬瓜倒立在翻滚的锅里,打开横切一刀的冬瓜火锅盖,加入莲子、蜜枣的清淡汤料。盅内涮上水鱼,走地鸡等各种食材,汤的味道就更加鲜甜。水鱼的裙边肥厚,走地鸡肉质滑嫩,吃到最后,再把盅内的冬瓜刮下切肉煮汤,清胃降火。广州人做菜是不放味精的。图的就是一个鲜字,原汁原味。所以火锅吃到最后,汤水仍然可以大碗入口而不咸渴,精妙于此。

它家的砂锅腊味饭也顶赞。广式煲仔饭多用油粘米,每煲3两,下面是饭,上面是菜,饭菜合而为一,共赴一炉,是饭的热力把菜“逼”熟。所谓菜都是荤菜,腊味、滑鸡、卤味、牛肉……有肉无类,均可入煲。而青菜不入煲,白灼置于一旁,最后再配上。最有风味的煲仔饭要数腊味饭。有句俗语:秋风起,食腊味。腊肠腊肉须切成薄片,放入饭面四五分钟就熟。等饭好了,洒上芫荽和葱粒,再盖上一分钟。最后,也是画龙点睛的一招,就是淋豉油。特制的豉油有强大渗透力,不仅提鲜,还把米饭、腊味、葱等众香串联混合,团结于一煲之内。面对着香喷喷热腾腾的一煲,即便我们之前已经吃了九分饱,每个人仍然忍不住又吃下两碗。感恩美食,提升了我们的战斗力,厚实满足!。
离开的时候,楼上楼下,连门口的两排露天位也全部食客满座。若不是提早订位,恐怕要吃上这饭至少是一个小时以后的事儿。

住在江南西,附近的美食餐厅多如牛毛。第二天晚上,朋友又说要请我们吃饭。盛情难却,这一顿在宝岗大道的食惠鲜。这是一家做路边大排档起家的餐馆,原为“食为天”。晚上七八点,生意正好。
今天点的菜和我两年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重样。其实就广州的传统家常菜,所用材料都是日常唾手可得的。坊间师傅称鸡、鸭、鹅、排骨、鱼为肉五宝,通菜、菜心、芥蓝、芥菜为四季菜,然后点缀上时令食材以作调剂。行内流传的说法是,这九大类只要有两三手做得好,就可以立足粤菜界了。纯正的粤式家常菜,讲究的是鲜而不咸。它是以豉油味为主,略微带甜的底味。豉油一定要选取豆味浓的,厨师还会按所烹饪的菜式自行调配,令每一道菜在保留口感的同时呈现不同的滋味。






一场寻常家宴,每一道菜都能令小伙伴们停不下筷子,吃到一点惊喜。做吃的最讲究良心与手艺,这几年,我见过太多本地餐馆,开业时生意兴隆食客云集,半年后菜品一落千尺,偷工减料,服务水平下降。对于两年后“二进宫”的食惠鲜,依然要点赞。
无过无失,细水长流,没有高低消费之分的万民安享,才是最美的广州之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