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五)淡水河边的午后

标签:
旅游台湾美食淡水渔人码头 |
分类: 台湾、香港、澳门 |
学生时代,听过郑智化的一首歌《淡水河边的烟火》。那首忧伤的情歌,唱的就是台北的一个浪漫小镇,淡水。
淡水小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平埔族中的凯达格兰族人生活在这里。17世纪,从新航道中获益的西班牙人觊觎东方,盯上了有着优越位置的台湾岛。1626年,西班牙人进攻淡水,两年后在淡水建造了“圣多明哥城”,并以此作为其在北台湾的统治中心。不过西班牙人的统治没多久,1642年便被荷兰军队打败。后来,荷兰人在原圣多明哥城的位置重新修建了城堡,取名“安东尼堡”,也就是今天的淡水红毛城。
淡水在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后,成为国际通商港口。进出台北的货物,都需要经过淡水,淡水随即成为当时台湾的第一大贸易港。西方的宗教、教育、医疗也都随之进入淡水,让这座小镇成了台湾最西化的地区之一。 进入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后,淡水的“黄金时期”逐渐远去。由于港口的淤积与基隆港的建设,淡水曾经的地位不再,重又回归静谧的小渔港。
今天的淡水已经转型为著名的观光小镇,尤其到了周末,许多台北市民喜欢搭乘捷运来到淡水做一次一日小旅行。
淡水红楼由开设洋行致富的船商李贻和兴建于1895年,于1899年落成,然而由于他所经营的两艘货船发生意外,经济困难而将此楼在1913年转卖给时任台北厅参事的洪以南(后曾任淡水街长)。洪以南在成为这栋红楼的主人后,为它取了“达观楼”的雅号。洪以南逝世后,其家人移居台北,红楼因而闲置。之后该建筑在2000年整修完成后成为了餐厅与艺文馆。
午后的真理路,大树遮天蔽日。这条路上,坐落着淡江大学、淡江中学和真理大学,皆是当年《天津条约》开埠的产物,散发着浓浓的西洋气息。虽然错过了淡江中学,却幸运地走进了真理大学。真理大学是台湾地区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学校。1872年加拿大基督长老教会宣教师马偕‧叡理博士登陆淡水,在淡水的炮台埔小山丘上,兴建校舍作为布教、教育及医疗工作之所,取名“理学堂大书院”,为了表达对故乡加拿大牛津郡乡亲的盛情襄助学校英文名字叫做“Oxford College”,后人称为牛津学堂。历经百年的岁月变迁,1999年学校正式改制成为“真理大学”。
哥特式圆拱尖形的校门,简洁大方。走进真理大学,仿佛走进欧洲的花园。牛津学堂有着西式建筑的外观,却融合有很多闽南建筑的元素。据说,当年修建学堂时,马偕牧师曾专门到厦门采办所需建材。学堂创办初期,除了教授圣经,还开设了天文、地理、植物、医学、历史、伦理、中国字部、中国历史等等,并且还有体操和音乐等科目。牛津学堂如今是一个纪念马偕牧师的小型博物馆。大礼拜堂共有10层,建于1999年,
真理大学是个适宜在夏日黄昏漫步的地方,幽静的校园,古老的建筑,令人的身心惬意非常。
红毛城伫立在淡水街尾往淡海方向,高踞淡水河出海口的山巅,迄今已超过三百年的历史,是淡水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这里四周林木苍郁,庭园幽静。主楼建筑呈正方形,长宽各50米,两层高10米,周围约7米,外壁有2米多厚,城内有1栋主楼、别墅及楼间的小宿舍,城外有4尊清朝嘉庆年间的旧式大炮。具有拱形回廊的英国领事馆就在旁边,外墙上仍可看见象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蔷薇饰砖,内部依旧时领事家居情形摆设。黄昏时分,渐老的红楼以沧海为背景,在落日下重披红袍,魅力无限。
如果时间充足,应该在淡水的渔人码头看一场日落。看夕阳慢慢的,将水面染成一片金色,波光粼粼的水面在眼前晃动着,跳跃着,让人迷醉。羡慕台北人,有这样一处近郊的滨海小镇,可以散步,可以吹风,可以欣赏美丽的落日,还能品尝独特的美食,在忙碌生活中找寻一份闲滋味。
贴士:
淡水交通:捷运淡水站
淡水老街:从淡水捷运站出来,沿着中正路往西北方向直走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