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2013-08-25 18:54:20)
标签:

旅游

美食

台湾

剥皮寮

分类: 台湾、香港、澳门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想看看老台北的样子,就去万华区的剥皮寮

    剥皮寮,位于万华区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早在清代,我国台湾南、中、北部有三大繁华城镇,即所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台南府,“二鹿”说的是罗大佑曾歌唱过的鹿港小镇,“三艋舺”便是万华区的老地名。如今,老艋舺的风貌伴着岁月的流逝大多不见了,只有这条有着怪怪名字的街道还依稀可见艋舺时代的韵味。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剥皮寮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可怕,根据《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称剥皮寮街,北皮寮后有一词应是杀牲制革所在,所制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剥兽皮而得名。又有另一个说法:清代时,这里是福杉来台运销的集散地,运来的木头都在这里剥皮加工。而近几年,它的声名鹊起源自那部著名的台湾电影《艋舺》。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现在的广州街取代剥皮寮成为主干道,老街逐渐没落沦为后街小巷。至本世纪初,老街已残缺倾颓,几近风烛残年。2003年始,台北市政府进行了长达6年的剥皮寮保存计划,对其加以保护性修复,并辟为旅游文化街区,使剥皮寮重现生命活力,再现历史风韵。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走进长三四百米,宽约三米的老街,只见两边排开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深褐的木门、木窗镶嵌在黑瓦覆顶的红砖墙上,红砖圆拱、横带、山头、凸柱、女儿墙、绿釉镂空花砖……处处可见传统建筑的构件,清代街屋、日式洋房、闽派骑廊建筑鳞次栉比,年代横跨清朝、日治、民国,街内茶馆、表店、私塾、米铺、浴室、理发店、照相馆、旅馆、医院、报馆等一应俱全,长寿号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协兴米号、怀安医院、太阳制本所等一系列老字号让人瞥见它昔日的繁荣。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电影《艋舺》中黑道大佬居住的地方是现在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场景。如今,房内依然陈列着影片中的布景、服饰和械斗刀具等器物,门口的一段铭牌显示了这座房子真实的历史,这里曾经是台北最早的装订厂之一太阳制本所。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海峡的另一边(三十一)寻找老台北的记忆〈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