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2012-07-24 10:47:04)
标签:

内蒙古

太仆寺旗

乌兰布统

锡林郭勒

旅行

达里诺尔湖

旅游

分类: 山西、内蒙古、北京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7月12日

    早晨,依然下着雨,气温明显下降。早餐后继续北上。穿过了太仆寺旗的行政中心宝昌镇,进入了锡林郭勒盟的无边草原。路边有无数的大风车,一排排乳白色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矗立在苍茫起伏的草地上,高耸的塔架,巨大的风翼迎风转动,十分壮观。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到达锡林浩特的路上,经过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近几十年由于气候的持续干旱和开垦,草场超载,造成草场退化,河流湖泊萎缩,沙化日益严重,据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已成为近年来困扰北京的沙尘的主要源头之一。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平顶山)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距离锡林浩特还有三十多公里处,可以见到平顶山奇观。据地质学家考证,平顶山是千百万年前火山喷发造成的奇迹。当时,这一带多处火山爆发,岩浆吞没了平坦的草原,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岩,后来由于地壳的升降。形成了大面积的平顶山和马蹄山。平顶山亦无好风景可言,倒是西游记里金角大王那句经典名言:“我叫你名字,你敢答应吗。”为枯燥的行程增添了一点乐趣。当然,此平顶山非彼平顶山也。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傍晚时分,终于抵达锡林浩特市。历史上的锡林浩特原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裔领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贝子庙,俗称贝子旗。

    贝子庙广场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占地五万平方米,视野开阔。红色的佛殿一字排开,规模庞大,气势雄伟。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始建于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朝克沁殿的院落很大,正殿居中,四方各有四座配殿,也称朝克沁殿的卫寺。正殿东南角和西南角与汉族地区寺院一样筑有小小的二层楼的钟楼和鼓楼。如今这里香火仍然鼎盛,供奉黄教宗喀巴大师的佛殿,酥油生香,四壁彩绘细腻,殿内处处挂着黄蓝白色的哈达。

    褪去一日的风尘,在这供奉神佛的地方,终于找到片刻的宁静。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敖包,汉语意为“石堆”。早在2000多年前,游牧于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就用石头堆成路标或牧场的界标,以此在浩瀚的草原上辨识方向,区分游牧交界之所在。后来,游牧民族把敖包当作神灵的住所来祭祀。虽然敖包有大有小,有的选用上好材料精雕细筑,有的随手拣来附近的石块就地堆砌,但无论怎样,其在信仰它的民众心目中同样有着圣洁的位置。蒙古民族至今仍保留着祭敖包“招福”的习俗。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锡林浩特的额尔敦敖包山闻名遐迩。从贝子庙走出,沿着广场的中轴线抬级而上,就到达山顶。迎面十三个水泥敖包一字排开。天有长生天,地有玛沁神。十三敖包中那个最大的就是尊贵的山神“玛沁”,中央幡杆的顶端硕大的铜铸饰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竿幡和竿绳上,系着五颜六色的锦绢幡旗,幡旗迎风招展,向长生天诉说着人们的敬意。长生天也通过这些小旗,保佑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宁和牧业丰收。敖包周围的各色哈达,是牧民们朝拜时留下的虔诚足迹和心愿。我们也入乡随俗,绕着敖包转三圈,轻抚哈达,心中企盼着幸福和平安。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七月牧歌(二)锡林浩特

    夕阳下,站在山顶广场上,正对着山顶中央的敖包的是宽阔笔直的额尔敦大街中轴线。车水马龙的现代化都市与古老的贝子庙浑然一体,锡林浩特,真是一颗光彩熠熠的“草原明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