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25日
早上出门,哈尔滨下小雪了。轻柔的小雪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落在我的手掌心上,看上去是透明的,慢慢地,它融化了。这是我们来东北几天来,第一次见到下雪。

哈尔滨有几条以抗联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在南岗区的只有一曼街。这条站前大街建于一九二一年,当时称山街。一九四六年七月七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山街改称一曼街。市政府之所以将这条路命名为一曼街,是因为赵一曼烈士与这条路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早在一九三二年春,赵一曼曾到坐落在这条路上的老巴夺烟厂从事过革命活动,而赵一曼被捕后,就被关押在伪滨江省警务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受酷刑。之后,赵一曼的被捕养伤逃离虎口也是在这条街上。整条街共有四组雕塑,我们住的宾馆对面,是一组《南丁格尔与白衣天使》的雕塑。
今天的第一站就是去松花江畔。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900公里,流域面积占东北三省总面积69.32%,可以说是黑龙江的母亲河。每年的冬天,松花江上的冬泳爱好者表演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们观看的冬泳是在松花江上敲开厚厚的冰层,做成一个长方形的露天泳池,而这些冬泳爱好者多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冬泳开始了,表演者中竟有两位老太太。他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热身,走上跳台,纵身一跃,完成一个华丽的入水动作。大家不约而同给他们送去热烈的赞许的掌声。难怪说,“冬泳是勇敢者的游戏”。时值隆冬,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尚觉很寒冷,然而冬泳爱好者却能破冰入水,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参观了冬泳表演,然后大伙儿在江面上自由活动。什么抽冰尜、支爬犁,我一一参与。只是不得要领,抽了半天,陀罗转两下就“歇工”了。支爬犁的场地人太多,冰杖太少,我只好自己以两腿代替工具,在冰上划得自娱自乐,算是找到了点童趣。

松花江上冬雾迷蒙,所有的船只都乖乖地停在岸边。走在江面上,感受一种别样的辽阔与神奇。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时至今日,防洪纪念塔已不只再是当年军民一致团结抗洪的纪念,它已经成为同太阳岛、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一样的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到哈尔滨旅游的外地游客游览哈尔滨会路径的基本景点之一。


去哈尔滨,一定要参观的地方就是圣·索菲亚教堂。它在哈尔滨教堂建筑中的地位正如同故宫在北京皇家园林中的地位一样。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文革期间,由于它成为对面哈尔滨百货大楼的仓库,存在“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才在那场浩劫中得以幸存。

绕着教堂走上一圈,只能用气势恢弘来形容它。教堂的外墙是清水红砖铺成,最上方是一个巨大饱满的绿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教堂的内部在文革时被严重破坏,后修复。据说现在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史展览馆。如今,圣·索菲亚教堂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失去了它最初的作用,仅留下美丽的空壳,我的心中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这就是中外游客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评价。中央大街的确是来哈尔滨旅游观光者必到之地。中央大街始建于1896年,1924年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当时的“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块。这种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花岗岩石,形状酷似俄式长型面包,经历岁月上万次的磨砺,已经圆滑无棱,闪闪发光。当时一块方石价值是1美元,而那时1美元够一个平民一个月的生活费,七百多米长的大街,可谓是金子铺出来的路。而今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独具文化魅力的,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



中央大街虽非哈尔滨市最长的一条街,但却是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衷主义和新艺术运动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一条中央大街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使得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这里留有欧式和仿欧式建筑71栋,有着“文化圣殿”之誉的教育书店最为精典,它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特别是入口上方镶嵌着的一男一女两尊传说中的希腊擎天神的人体雕像,用无声的建筑语言,渲染了巴洛克风格的古典浪漫主义思想。
(教育书店)
如果只是简单的休闲与购物,中央大街的功能和每座城市的步行街都一样,但如果可以带着穿越历史的心情,去更深刻的感受这些建筑和建筑背后的故事,我想,这样的游历会更有意义。因为,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一种文化和历史,也阐述着一种思想和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