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记忆中老去(七)下杭路
标签:
下杭台江文化中亭街感悟随笔杂谈 |
分类: 写给老家 |
下杭路,东到小桥头,西邻三保街。2000多年以来,这里就是闽江口的水运埠岸。
从宋代开始,这里的商业网络日趋完善,成为福州近代商业发源地之一。
三通桥
下杭路张真君殿前的古河道上,
左右各有一座著名的古桥——三通桥和星安桥横跨水面,形成了“两桥一殿”的古迹。
“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的传说,说的就是这两座桥之间的故事。
三通桥,建成于清嘉庆11年,距今已经有200多年了,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过桥后,往东可通往小桥(即沙河桥),往南通往新桥仔,而往西则是通向三保的要道,所以就有了“三通桥”的名字。
今天的三通桥,是重新修建的。
因为它在前几年那场轰轰烈烈的中亭街改造中,被一群无知的施工者炸毁。
后来,在众多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强烈呼声下,三通桥被移址修复。
如今,桥已经不是那座桥了。
桥底下,也已不见清澈的流水、撑船的人家。桥下的古河道,近乎干涸。
星安桥
从三通桥旁顺着河道,往张真君殿走去。过了张真君殿不远处,就是曾经著名的“南台十景”之“三桥渔火”中的一桥:星安桥。
比起三通桥,星安桥要小得多,也秀气得多。
厚重的石板和桥身精密的结构,让人不禁叹服古人的造桥技术。
桥建于哪一年,谁也说不清了。在桥身上,我们寻到了“光绪十六年”的字样。
据传,当年星安桥是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
古时候,从仓前山龙潭角搭渡,横过闽江,在苍霞洲道头上岸,星安桥是入城通往陆路的唯一通道。
那时候,三桥周围聚居了无数的渔民,从桥上远眺,万家渔火闪烁,水天相照。
明代有诗人赞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部帆樯近半牛。”
咸康药行
在下杭路和隆平路交叉口,有一座高大气派的老式石头房。
从两道紧锁的铁栅栏和铁皮门的宝葫芦窗孔往里瞧,看得到拱形的石门和尖圆顶门窗。
这就是解放前颇有名气的“咸康药行”。
咸康药行,是民国时期螺洲张桂荣、张桂丹兄弟开办的一家大药铺。
药行占地2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设营业大厅,后有药材仓库,规模宏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