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米
花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08
  • 关注人气: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2007-08-26 18:58:19)
标签:

旅行/见闻

分类: 西藏游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色拉寺全名“色拉大乘洲”,位于拉萨北郊色拉乌孜山脚下,与甘丹寺,哲蚌寺并称拉萨三大寺,是格鲁派的著名道场。“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

走进大门,迎接我们的是满目苍翠的林荫道,这生机勃勃的绿叶,让人眼前一亮,果然与众不同。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色拉寺的辩经很有名,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点开始。时间还早,我想到处走一走。

其实每个殿堂格局都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吉巴扎仓内主供的马头明王神像——观音菩萨的密宗法相,怒目圆瞪,很有震摄力,这是色拉寺的护寺之物。在这里,你会看到很多藏族家庭抱着新生的婴儿或带着年纪尚小的孩子到马头明王的神像前朝拜,家长会在小孩的鼻头抹上寺里求来的黑灰,好让妖魔看不到孩子,保佑他们顺利成长。

每个院落群的中心,都是一片大大的广场。石板铺成的路面,因为年代的久远,有些支离破碎;缝隙间,已经长出了青绿的苔藓。但是这里却是绝对的一尘不染,连一片叶子也不会看见。

比起大昭寺的繁华,这里更显得清幽,我爱这里的幽静,喜欢在昏暗的几乎无人的措钦大殿里穿梭的感觉,喜欢坐在道边的台阶上休息,此刻心是那样的宁静,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快要三点了,我们赶着到辩经场占个好位子。辩经场不算很大,但绿树遮天,中间是碎石铺成,而我们,只能坐在边上观看。

三点到,悠扬的钟声敲响,辩经正式开始,四面八方变戏法一般,涌进很多红衣喇嘛。喇嘛们两个一组,一站一坐,手持佛珠,开始辩经,一时间,佛音骤起。

所谓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色拉寺,僧人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五部大论(《般若经》、《因明经》、《中观经》、《俱舍经》和《律经》),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2至24年时间。

这么多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是很枯燥的,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喇嘛们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为了活跃辩论的气氛,增强辩论的气势,僧人们还根据佛法的教义,发明了辩经的手势,据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势都有深意。

每一次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

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驱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游客们穿梭于辩经场边,抓拍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对于我们这些外行,只能是看看场面。

喇嘛们心无旁骛,专著于答辩。提问者步步紧逼,跨步抬臂,答问者拍掌相诘,从容应对。得胜者意气风发,落败者冥思苦想,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吧。仔细看,他们的目光平静而发自内心,这是很久以来就习惯于观想修持之人的目光。

各种声音和动作疾速游走,电光火石的片刻,灵感在争论中立地而生。连阳光都不想错过这场喧闹,大片大片光影撒向鲜艳的法衣,每一幕辩论都演变成一团红色漩涡。辩经是一场暗藏玄机的交锋,而我其实和所有看客一样无知。

辅导老师是一个严肃的大师,不苟言笑,手拿小本子,很尽职的来回走动,监督着每一个人,并作着记录。在藏传佛教中,僧人是可以通过层层辩经考试成为上师和高僧的。在藏语中有一句俗话“只要你有能耐,甘丹寺的宝座是空着的”。千百年来,僧人们就是这样艰苦而又执着地学习着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努力成为超脱俗世的智者。

藏游(十二)声色辩经

辩经是喇嘛生活、修行中最为轻松,最为有乐趣的一部分。西藏僧人们的世界并不是想象中的“古佛清灯”,恰恰相反,他们的生活因他们心中坚持的信仰而充满了生气,因为广博的才学而洋溢着缤纷的色彩,虽然他们只是生活在寺院的石墙之内,但是整个世界已经在他们心中。

看过辩经,继续在寺里转转。也许是大部僧人都参加辩经去了,此时,很多院子显得特别安静。黑边的窗台上,鲜艳的小花在风中轻轻招手,一只大黄猫从楼梯穿过,我刚举起相机,它就不见踪影,莫非它也赶去听辩经了?

下午的阳光真好,在色拉寺,静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