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 |
分类: 西藏游 |
午后,阳光出现,天空放晴。这是拉萨特有的阳光,没有一点杂质,那么有重量的打在身上,身体有一种想要飘起来的错觉。
在西藏,有个说法“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
穿过广场上如织的人潮,循着酥油的味道,来到大昭寺门口。
四层楼的碉堡式平屋顶的房子在眼前一字排开,与它四周的商家店铺混然在一处,显得多么不起眼。
红尘中谁能体味出佛教的博大精深?也许正是平凡中才能隐含着高深的佛理,真正的精华是不需要任何环境来烘托的——大隐隐于世。
寺前左侧有一圈围墙,围墙里立着一块碑,这便是“唐番会盟碑”。一千多年,它一直素面朝天地立在那里,诉说就流失的日日月月,看惯了人间的盛盛衰衰。
公元七世纪,富有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妻,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
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文成公主的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现在就供奉在大昭寺。
走进寺里第一眼有些惊讶,这座著名的佛殿实在普通,低矮的房子甚至有些阴暗。
环寺内中心的佛殿一圈称为“囊廓”,我们穿行其间,看到三三两两的藏民手提暖水瓶走来走去,满脸的肃穆和虔诚,口中喃喃地祈祷着。他们从家里带来最好的酥油,逐个给寺里的油灯添油,寺里的油灯才能保持长年不灭。
“觉康”佛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华所在。藏传佛教的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此处,因为释迦牟尼在这里。这里供奉的十二岁等身佛像,是释迦牟尼在世时所塑,并且由佛祖亲自开光。在藏族人民的心中,瞻仰大昭寺的十二岁等身佛像。就如同亲睹释迦牟尼佛祖真身。
殿内灯光极其微弱,跟着人群顺时针走着。那些珍贵的壁画、佛像、佛经,及佛家器物在酥油灯下闪着神秘的光彩。
在微微的光中,我转到了大殿的中心,看到了他——释迦。
十二岁的等身金像,端坐在金色圣殿中,左手捧钵,右手扶膝,双目低垂,带着俯视众生的微笑,似在沉思。那么亲近,那么令人向往。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他的虔诚和崇拜。每逢神圣的日子,拉萨人照例都要来朝佛。他们围绕释迦牟尼佛像转圈,圆圆的圈子缓缓移动,从古至今、从早到晚,周而复始永不止息。
他们在寺门前五体投地的跪拜,千百年来这里粗糙的石板已经被朝拜者的身体磨擦得像镜子一样的光滑。
他们来到佛像前点千灯、点百灯,用金粉重刷释迦牟尼的面部和金身。总之,他们把所有的虔诚都献给了佛。
双手合十,许下心愿。我亦是凡人,也许这是敬仰他最好的方式,然后离开。
千年之后,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亦是一份缘。
大殿右侧的配殿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塑像。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正在为游客做生动的讲解。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的化身,是上天派来来教化藏族人的神。
细细端详,眼前的文成公主发髻高挽,体貌端庄。一千年前,这位女子远嫁西藏,是她给青藏高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是她让藏族同胞走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怀抱,是她使幅员辽阔的西藏地区并入了中国的版图。
这位才高德重的女子,必然要得到世人由衷的敬佩和尊崇!
人潮涌动,人声鼎沸,顺时针的人流慢慢挪移。大殿的一角,坐着不少藏民。看他们一脸风尘仆仆,衣着不整,猜想着他们来自更远的藏区,也许是千里之外的青海,四川,甘肃。
他们与游客不同,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角,眼神里充满无限憧憬。他们在等寺里的喇嘛为他们安排,可以走进圣殿,敬奉自已的酥油,或者财富,然后匍匐在佛的脚下,把额头轻轻地贴在他的左膝,低声地陈述自己的祈求与愿望,这是一个藏传佛教徒最为幸福和满足的时刻。
走出庭院,阳光明媚。我们上二楼,视线顿感豁然开朗,觉康佛殿的精华之一一殿堂的鎏金梁架、屋檐展现在面前。
梁架斗拱的结构很明显是汉族古典建筑技法,而初檐与重檐之间排列着108个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又体现了尼泊尔的建筑特色,所有柱头檐部的装饰,则是典型的藏族传统风格。这种不同风格兼容并蓄的特点,是一千多年前,藏汉尼三国人民友好的见证。
顺着楼梯上三楼,一抬头,金光直逼你的眼睛。一大片干净的蓝天下,金顶之上的法轮金碧辉煌,那种黄橙橙的暖意,在瞬间包裹住你。
在哪里还会有这样的阳光,能穿透人的灵魂并温暖到心里去呢?唯有大昭寺吧,可以与神佛对话的地方。
晚上的时间,交给“唐古拉风”。吃藏餐,看藏戏,听藏歌。台上的藏族演员表演起来总是非常卖力,他们粗犷而狂野,他们边唱边跳,忘乎所以,他们有热烈的眼光,畅快淋漓的嗓音,绚丽的灯光与华美的服饰,交织着所有人的疯狂。这一夜,仅当是一个梦吧,一个在高原上晒得幸福发晕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