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生一梦下江南(一)-醉乡寻古

(2006-02-11 21:15:59)
分类: 江苏、浙江、安徽
因为有太多清醒时,我们不敢做的事情,
我们开始做梦。
因为有太多清醒时,我们不敢去的地方,
我们开始梦游。

浮生一梦下江南

  其实梦在踏上回程飞机的时候就已经醒了。但对江南的留恋,让我又将这个梦反反复复的回味了这么久。翻看着近五百张相片,要写游记,我却不知从何写起。这个梦太瑰丽又太庞杂,梦境中的快乐竟让自己无法静下心好好品味。我想把所有的感觉都一一记录,提笔时却发现力不从心。

  对江南的好感,最早是从一本挂历上获得。那本挂历早已不知所踪,但挂历上那古朴秀逸江南的石桥,流水,老房子,从此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现在。
  江南行,成了一个在心中藏了八年的梦。从七年前的苏州无锡和周庄,到两年前的南京和扬州,再到今时绍兴杭州和西塘,八年的江南梦做得断断续续。走过这一程,关于江南的念想也许要告一段落罢。
浮生一梦下江南(一)-醉乡寻古


  闭上眼睛,想念那片夕阳下柔媚的湖水,眼底心上,都是宁静的欢喜。
  回忆,如同江南树荫下的一段慵懒的午睡。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一、醉乡寻古
  冬日难得的阳光下,格外分明的黑瓦白墙的楼房分布在街道两旁,青石铺成的小巷,幽幽伸向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座座古朴的石桥静静地卧在碧绿的小河上。汽车驶过,小城里,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这般令人惊喜的水乡风景。
  这便是我一直挂念于心的祖籍老家绍兴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朝花 夕拾》
  引用了先生的这一段话,只是为了回忆起中学课本学到的文章。所谓的“百草园”其实是个不大的园子。园内的菜畦还是那么鲜绿,四周的墙可能重新修整过,显得并不破败。园地的南边靠近先生故居的地方,有几棵高大的皂荚树,如今已是枝枯叶败,光秃秃的树枝上挂着残存的皂荚儿;西边仍残留着一堵仅一米多高的矮墙,这堵“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根,鲁迅先生儿时常常为了寻找长得人样的何首乌,牵连不断地拔起,而因此弄坏过它。现在已经用木栅将它围起,在这园子里也成了受保护的景观。
  长妈妈说:“倘若那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站在静静的百草园中,我没有听到美女蛇的呼喊。暖暖的阳光下只回荡着我们游园的笑声。
  百草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菜园子,这是盛满鲁迅先生童心的幸福乐园。


  “台门”是旧时绍兴对官宦人家宅院的称呼。昔日绍兴城里五万人,台门就有三千多。而今,绍兴城中最显赫的台门就是鲁迅祖居周家台门了。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诞生在这座台门里,并在这里生活了十八年。典型的江南民居老宅,前后几个小院相连。这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鲁迅儿时生活过的场景。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
  这所距今已逾一个世纪的私塾学堂,保存十分完整,房子、桌椅、匾额、对联、画轴大多是当年的原物。书屋正中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大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字。在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三味”的真正含义,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如醯醢。说得通俗点,无非是激励学生奋发读书。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是位很有学问的长者,鲁迅对他极为敬重,他的为人和认真治学的态度,对鲁迅有着很大影响。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五年的学习生涯,接受了最早的文学熏陶与教育。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寿老先生的真才实学,施教有方;鲁迅的锐意进取,学而不厌,这小小的书屋便成了一代文豪的摇篮。
浮生一梦下江南(一)-醉乡寻古

  一百年前,鲁迅从三味书屋走出,从水乡绍兴走出,用匕首,用投枪,在风雨交加的旧中国搏杀。从那天起,鲁迅先生深沉而又悲壮的呐喊声一直响彻在整个中国以至整个世界。
  而今那张先生坐过的书桌,静静地留在书屋的东北角。书桌上刻着那个稚嫩的“早”字,落满灰尘,与古老的岁月,相伴相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