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国高考作文大点评!
(2012-06-08 14:47:06)
标签:
教育汤因比新疆gb2312楷体杂谈 |
2012高考作文:乱花渐欲迷人眼
今年的高考作文有点“乱”,这种乱不是那种杂乱,那种繁乱,这种乱是有点不着边际的“难”,有点不太清晰的“胡”,“乱花渐欲迷人眼”是之谓也,这些从网上网下的评论可以看出。不过,笔者试图从乱成一锅粥的高考作文的议论中对部分省市的作文品评一番,条分屡析地梳理一番,以图看个究竟,同时也帮考生及家长们拔云见雾,让以后参加高考者有所助益。
在梳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今年的高考作文整体上难度较高,虚题较多,审题难度较往年大,很容易跑题翻车;再就是,材料题多,看似活题,实为死题,有些材料的意义被出题者自己定性,然后希望考生给出一致的答案,实际是一种圈套,这样的题目非常危险;其三,从整体上看,今年的高考考题写作要求出现了人性化的趋向,这是一种可喜的转变。
一、全国卷 多余的顾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子,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个题目一看就是经过精心选择,想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提炼能力,作文审题能力,角度把握能力,材料联想能力等。从出题的角度看,真有点煞费苦心,是那种“吹尽黄沙始见金”的千挑万选的结果;对学生来说,也可能考出水平,考出差距,达到择优的目的。最常规的审题结果,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学会轻装上阵,排除干扰,从而达到目的,实现报复和理想。照此写下去,至少得过中等分没问题。
但是依据本人的生活常识(本人做过这样的家活),“溜滑的田埂”上行走,穿着鞋才好走啊,赤着脚在田埂上走才危险,不方便,易滑倒,还容易被一些碎渣刺伤;再说穿着衣服挑秧苗与脱下衣服挑秧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还是看热不热,方便不方便,怎么会有那么林的影响?
本人想说的是,这个题目作为考题本身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却有点经不起实践的检验。我在想,如果有做过农活的学生发现问题,并真的产生“多余的顾虑”,并按照自己的顾虑写下去,我们的评卷老师该怎么办?不过,现在的学生和老师,有多少是做过农活的?可能不会有这样的常识性的顾虑。真正做过农活的高考学生少之又少,如果他们提出异议,不按出题者的意图写作,他们将成悲哀的极少数!
二、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火车巡逻员的故事。
老计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清理碎石,防止巨石滑落,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礼,火车都会鸣笛回应。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这道题可写成多种体裁,但是内容的核心应当是普通人的社会价值问题,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应当说是本题的基本破题思路,不过如果有一些思想能力强的学生,也可能会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辨,这样的作文应当得高分。
对于这类题目,考生关键是要做到三点:一是读懂材料,明确意旨。这是关键,也是基础,如果在这一点发生错误,将会在后面出现跑题走调的严重后果;二是提炼主题,选好角度。这是作文质量的保证,主题不明确,角度不巧妙,文章含糊,不可能得高分;三是结合实际,由点及面。这是作文的技巧。结合现实,由此及彼,由近及远,此乃高分作文秘决矣!
四、上海卷作文题目: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点评:这个题目有点虚,考生头脑不能“虚”。题目本意不太明,考生笔下却须明。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有点难的题目。从出题者来看,可能故意保留下审题中的“模糊空间”,但这种模糊,对有些考生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五、广东卷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这是一个高水平的作文题。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不知道是不是有点难。如果审题不当,可能出现跑题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两则材料的落脚点,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应当是居里夫人的那一句话:“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人不可能生活在历史中,也不可能生活在未来中,人只能生活在当代,一个人只有立足当代,实现自已的个人的价值,才能够不负历史,不负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不过,从出题者的材料组合来看,汤因比的那段话与作文的主旨似有脱节的地方,也就是说汤因比的观点在作文中可能要以被批驳的对象出现,这似乎也违背了汤因比的原意,他只是为了说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的文化的繁荣和伟大罢了。由此,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出题者的随意和不严谨。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根据材料考生自拟题目,写一则文章,题材不限,字数800字。
点评:这是一则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也是一则很有哲学意味的故事。重庆考生在考场上被上了动人一课。从审题上看,该题难度并不算大,简单地说就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显然,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对考生来说,出新很难,但不会有太大的意外。
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下,如何把这道题写得更深入一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笔者暗自思忖,从两个方面着笔,也许会出一点新意:一是由此故事推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就是善待人类,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话题,可能会使文章更深刻;第二是由此故事引发人们对当前的道德现状的思考,比如小悦悦事件等,进行反向求证,可能使文章极具现实意义和批判色彩。这两点对于一般考生可能算是严要求了,但是对于有一定积累的考生来说并不算太难。
正因于此,笔者认为,重庆的这道作文题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中算是出得比较好的一道:既真实可读,又有良好教育意义;既不会让学生容易跑题,又能够区分学生思考能力和作文能力的高低。这是一个很难得的统一!
七、安徽作文题 梯子不用是请横着放
材料题,一个梯子竖在那里,有人在梯子上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请考生根据这段材料写一篇作文。
点评:表面上看,这个题目很一般,甚至有些随意,仿佛是信手拈来的题目。但是正是这样一个很草根的题目,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今年“乱花惭欲迷人眼”的高考作文试题中显得有些清新脱俗。
只要考生稍稍审题就知道,这个材料的核心意思是,你在做事的时候要多为别人着想,方便自已的时时也要方便别人。这当然是第一个层次的审题,如果能就此立意,写成文章,应当已是中等之作;如果能够更进一步,抓住材料中“有人在梯子上留下纸条”这样一个细节,展开来进行描写或议论,得出对社会上不恰当的事要勇于批评的结论,那将是上等之作了。
不过,这个材料可能也被一些考生往相反的方向解读: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就更好吗?岂不是更占地方吗?笔者以为,如果以此为驳论,那就更见考生的思辨能力,也是上上之作了。从作文水平或思维水平上看更值得鼓励,写出的文章也更容易令人耳目一新。不过,这是要冒风险的。如果我们的标准答案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如果我们的改题老师不欣赏这样的思辨方式,那这个学生就要遭殃了!
八、四川高考作文题 关于水的讨论
一则关于水的诗歌材料,从象征意义,人生意义对一滴水进行了阐释,要求考生围绕“水”为话题展开作文。
点评:这个话题有点“水”。不是说题目不好,而是说它有点温软,有点文艺,有点不可捉摸!
笔者想,水的象征意义如何阐释呢?水又如何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题目有点难,可能有考生要为此流下泪水,甚至有些人的梦想,因为这“水”而泡汤。
想起了韩寒的一篇作文题目《杯中窥人》,好像就是根据这个要求而作的,不正是从象征意义和人生意义进行的阐释吗?
笔者如果作文,想从水的三种状态写出三样人生:
液态人生:要本真,纯洁,灵动,柔软,包容,这是液态水的特征。
固态人生:要有灵魂,经得住寒冷冰雪的考验,要有底线地坚守。
气态人生:要学会仰望星空,要大气,大象无形,大有若无,大智若愚。
可能有人为我这个立意叫绝。且慢,我可是在考场之下,从容应对才想出如此妙着,紧张的考生们怎么轻易获此灵感?
顺便说一下,如果有谁照我上述思路作文,小心官司!
九、湖北高考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在今年的全国作文题“大赛”中,湖北的这道题应当说是相当不错的,列入前三甲应当没有问题。首先是其鲜明的时代主题。这是一道考题的核心价值所在。现代人的亲情问题,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对亲情的影响问题,应当说是代很多人都在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选题击中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再就是其开放的态度。题目没有让学生怎么写,而是列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让学生自已去选择,自己去论述。这是对学生多元思想的承认与包容,体现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姿态。其三,是其贴近性。现代社会,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家长,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想说。在大家都有话说的基础上,看谁能把话说得最好,最到位,这就是一种去除了偶然因素的真实作文能力的较量。其四,这样的作文题能鼓励学生讲真话,讲心理话,讲大家都想说的话。一个作文题能达到此四种要求,殊为不易。作为湖北人,受过高考作文之苦,但要为这个作文题叫好。
十、江苏作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点评:正如给出的题目“忧与爱”,这个题目让人既“爱”又“忧”,爱的是其诗性特质,忧的是其难以捉摸。说实话,只到现在,我并不知道如何着手写这篇作文,不知考生们刚拿作文题是不是有点大脑停电的感觉。
这个题目难,难在审题上。以笔者的经验,要在忧与爱上找到一种关系似乎很难,更或说忧与爱本身并不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除非你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推导。所以,我个人认为,以这样一个题目作为竞争性的高考题非常危险,也非常不合适宜。估计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会忧心忡忡。
综观出题者给出的三则材料,无非想让考生从中建立起爱与忧的联系,在“爱与忧愁”中寻
找到某种主题,进行阐述。但是,爱一定要忧吗?或者说忧就一定爱吗?如果不是这样,这个题目究竟该如何着笔?
出题者的可能是想让考生在这两种感情中建立“忧患即美”,“忧患即爱”,“大忧大爱”,“大爱大忧”——这样一种情感关系,但是遗憾的是,这些都似乎说不过去,也有些违背常识。即使勉强建立起来了,论证起来也很麻烦。
难建逻辑关系的两个词,最后的结果是让考生硬着头皮作文,这也太难为考生了吧!
十一、湖南高考作文:一双手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点评:这是一个诗意的命题。是根据手的想像,需要考生去发挥。应当说是这一个想当开放的题目,对考生的想像能力,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不小的难度。如果写记叙文,可以把这样一双手与自己的某一个亲人,某一位朋友,或其他熟识的人联系起来,通过手来写人,写生活,写梦想和希望;如果写议论文,一定要把这双手与某一个相关联的论点联系起来,由论手而论社会论人生。
笔者认为,这种看似开放的作文题,其实对考生而言是一种凌空虚蹈的考验,很难把握。写得好,笔下摇曳生姿,议论风生;写得不好,一盘散沙,不知所云。考生关键是要以实写虚,化虚为实。就本题而言,就是要把这双虚的手与实的人联系起来,或把这双手与某一个实在的观点联系起来,然后由此生发开去,这样才不会以虚写虚,最后因为大而无当,或议论虚浮而言之无物,使文章失败。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善良、好相处、守信用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点评:这个材料与湖北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生不会太犯难,只要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与其中一个人的观点相结合,就可能写出中等之作。
我们可能想当英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也可以选择当鼓掌的人,也就是喝彩的人,或者说是观众,因为我们可以以平常心好好地快乐地过我们的人生;我们当然也可以努力当英雄,但是当不了也不要紧,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做一个健康快乐自信达观的普通人。这些其实都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谁也没有错。不过,无论是当英雄还是当普通人,我们都首先要做一个健康自信能给别人快乐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发展自己的一已之长,成为某一方面的英魂,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格不健全,或者缺少爱心的所识英雄,有时给这个社会带来的伤害远大于其贡献!
以上是这个作文的思路的参考,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自我培养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