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彭晓辉利比亚性学彭露露性科学概论杂谈 |
性学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是谁的错?
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不算新闻。但是,近日爆出的华师性学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我以为却是一个新闻,而且好像还是一个颇吸引人眼球的大新闻。
这个新闻一是新在研究生所学的专业上,“性学”;再就是新在研究生自已的性别上:女生。这两个要素构成了当前市井新闻的很重要的看点。但是“看点”并不等于是这个新闻的价值点。那么这个新闻的价值点在什么地方呢?
据武汉晚报消息,
对于彭露露,导师华师大生科院彭晓辉副教授在其结业点评中这样写道:该生已经具备了在高校独立开设“性学”课程的能力。然而,现在高校引进人才必须得博士,原本想继承导师衣钵的她,不得不放弃。何况,大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性学课程。
去年底,她将求职首站选在南京,因为那里离家近。“我的专业是人类性学。”当她报出自己的专业时,不仅用人单位,甚至是周围求职者,嘴都惊愕成“O”型。因为其专业的“罕见”,彭露露被当地媒体发现,一时名声大噪,甚至惊动了南京市有关部门。热心的媒体帮她联系了许多中小学,然而,对方均表示,不需要这样的专职老师。
无奈之下,她折回老家安徽。在此之前,彭露露曾与当地一所中学校长接触过。由于当前中小学在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对方高度认可她学的专业。然而,当她把简历递到他面前时,被婉拒。
彭露露做了许多份简历,但她现在根本不想投。“投了也是白投了,因为教师招聘根本就没有性教育教师岗位。”
很显然,这条新闻真正想说的好像是我们社会太不注重性教育,以致于彭露露找不到工作,甚至连谋一个中小学教职都难!
但是,如果我们用新闻的眼光来看,其实在这则报道里还“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性学女研究生为何找不到工作,而这些也许是我们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中的比人们“不注重性教育”的观念严重得多的问题。
首先是我们大学教育中的学历“高消费”的问题。据报道,在性学“大本营”华中师大,性科学教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况。本来,6月份即将毕业的彭露露很希望留校,接手导师的工作。然而,现在高校门槛陡高,起码需要博士文凭。
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彭晓辉正挖空心思,打算采取迂回战略保住自己的学术阵地和性教育的“三尺讲台”。他正物色人选,希望能找个年轻老师作为助理,带着他上路。由于国内没有“性学”博士点,他告诉记者,“到时候和企业界的朋友协商,拉拉赞助,看是否能够筹集到足够的学费,将一些愿意继承性学研究和大学性教育事业的学生,送出国留学攻读性学博士学位。”
一面是具有优秀的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因为专业的特殊性,连到中小学教书都没人要;另一方面,学校在这方面又人才奇缺,就是因为需要更高学历的“博士”,所以搞得大学提着灯笼找“人才”,人才又提着灯笼找工作,这之中就是因为一个“博士学位”的问题,搞得大家都“错位”!其实,唯文凭论,唯学历论,搞学历的高消费,在各个行业都有,但教育部门,特别是大学尤其突出,没有一纸文凭,你能力再强,研究水平再高,什么职称,荣誉,你都得靠边站!
再就是专业设置的可行性问题。 在开设“人类性学”硕士点之前,彭晓辉在华中师大已开了8年的《性科学概论》选修课,颇受大学生欢迎。“不上《性科学概论》课,就等于没有在华师念过书。”这句在华师很流行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这门课受大学生的欢迎程度。从当初的不到一个班,如今发展到了现在的4个班,现在每次上课时,还有许多学生站着旁听。从开始到现在,前前后后共有18000多人选修这门课。
彭晓辉也是半路出家的。当年从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在华师主要从事人体组织解剖学的教学工作。80年代末,他想出国深造,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便开始自我研修性学方面的专著。
90年代初,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在大学健康教育中穿插性教育的文件,彭晓辉研究的领域有了用武之地和契机,他从纯粹的性学研究转向针对大学生的性教育。
2000年,彭晓辉正式拥有
这一过程其实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考虑到了学生的定位没有?考虑到了社会的真正需要没有?是不是学生喜欢的就是社会需要的?我们过于地将普通课程专业化(就是把一门基础科目扩展到一个专业),是不是就像我们的系变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变联合大学一样,是一个自我膨胀的过程?最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最后都变得无法生存,这是不是我们在为错误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措施买单?
其三是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人类性学”主要研究些啥,上课究竟上哪些内容?记者走进“人类性学”课堂——彭晓辉的家。“办公室还没有我家里资料多,所以我们就经常在家里上课。”彭晓辉笑着解释。
当天的课堂,主要是讨论“人为什么有性需求”。彭晓辉从我国古代的“食色,性也”说起。他说,食,是生活;色,则是指性。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两种需求就是“食”和“色”。“人类为什么经常有战争?利比亚局势为什么会有西方国家插手?”彭晓辉向学生提问。在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彭晓辉给出答案,就是为了“食”,为了更好地抢夺自然资源,为了更好地生活。
在“性”一方面,彭晓辉认为,人和动物有共同的特征,通过竞争获得异性,不同的是,动物是通过赤裸裸地凶残攻击,打败对手,而人类却要文明得多。“诚然,即使到了19世纪,通过杀戮获得异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普希金。为了一个女人,他和对手丹特斯进行决斗,后重伤而亡,年仅38岁。”
说实话,这肯定不是“人类性学”的全部,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靠一个老师的几本家庭藏书,再加是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也没有什么实验的人文故事来研究和探讨“人类性学”,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笔者粗略地统计,人类性学,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解剖学,人类文化学,考古学等很多专业,要有实验,要有统计和调查,要有很多的数据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有所得,坐而论道地谈科学,可能只能是流于空谈,流于形式,流于游戏,与真正的研究相去甚远。这样的教学怎能保证质量?这样的研究,又怎能出成绩?这样的学生真的能有实实在在的“人类性学”的知识?
当然,作为个案来讲,性学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肯定有诸如社会不重视性教育不理解性教育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是我认为这之中,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本身,与其说是社会的原因导致了学生无法就业,不如说是教育本身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学生无法就业。这之中包括如上所述的教育理念的错位,教育内容的随意,教育方式的粗糙,教育价值的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