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赵本山,央视活不了?
春晚又要来了!赵本山又要来了!
今年的春晚,赵本山的《捐款》演砸了,赵家班走马换将,艺术水准不高,全程植入广告,全国人民人神共愤,声讨央视,质疑本山。
本来,大家以为今年有所改观,说不定央视会顺势将“本山集团”请下神坛。但是,情况好像不是这样。
据媒体报道,“华鼎奖2010中国电视剧满意度调查发布盛典”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这次华鼎奖评委会主席赵本山聚焦了众多目光。赵本山最近话题不断,先是前任经纪人爆出吸毒事件,后是开通微博为朱军和崔永元当“和事佬”,还有兔年央视春节晚会的筹备情况。面对种种话题,赵本山一一回应,他透露已经着手准备春晚的小品,依然是“老带新”的模式,不过是否与崔永元合作,赵本山继续卖关子。
“去,会去,现在已经在着手准备了。”赵本山表示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好的创意,只是因为他与春晚签订了“保密协议”,所以暂时不方便透露太多细节,但他透露依然以带新人为主。众多徒弟中谁会有幸被赵本山选中呢?“这个真没定好,因为本子还没定,总之要选最合适的。”赵本山表示,不会因为哪个徒弟的人气更高就选谁上春晚,要选最合适的。
既然“老带新”的模式确定,那“赵家班”的师兄弟们是否会因春晚而激烈竞争?赵本山的爱徒刘小光表示,没有所谓的竞争,“决定权在师父手上,一切听师父的安排。”虽然已经有了“小沈阳”这样成功的先例在前,但赵本山并没有给徒弟们施压,反而以“人人都是小沈阳”勉励徒弟们。至于外传明年春晚赵本山将与崔永元合作,赵本山不予证实,但是也没有否认,只说了一句:“很快大家就会知道!”
这个消息非常明确地传达了几个信息:一,赵本山要上春晚,而且还要继续带着他的徒弟上春晚;二,他的节目哪个徒弟上,赵本山说了算,不过到目前没确定;三,崔永元上不上保密。
众所周知,春晚是全国人民除夕之夜的精神大餐,是注意力最高的娱乐节目。不仅有超强的娱乐性质,而且还是明星制造的最佳时机,更或是由注意力资源向经济资源转换的最高平台。无论是谁,上一次春晚,立马就会成名人,就会产生超高的经济附加值。而这么一个平台,堂堂央视,将节目的用人权竟然交给了赵本山,任由他的赵家班在上面“跑马圈地”,真不知是央视绑架了赵本山,还是赵本山绑架了央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春晚“绑架着”全球华人的目光,而央视与赵本山几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这么说,赵本山绑架着全球华人的目光!
说实话,在全国各地新人不断涌现,各种好节目让人应接无睱的今天,作为全国一台独大,所有演员任我调用的央视,十几年来,硬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一个演素质不高农民的演员身上,而且还将之培养成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小品王”,这种现象本来就值得反思!我就不相信,没有赵本山,央视就办不好春节晚会,就没有收视率,就要万人唾骂。诚如此,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没有赵本山,为什么还是那么火?如果他们的导演和策划利用央视的资源来办一台春晚会是什么样?
我认为,央视在春晚的策划和用上人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困局,形式上不敢不会突破,却非要说是不能突破;用人上本来可以作主的,可是又非要说谁谁谁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缺席不得。所有的春晚导演一旦接标就要都要拜谒赵本山就是这种“路径依赖”的最有力证明。真不知道,国家大台,何至于此!每次启用新人,不仅天没有塌,而且全国热议。央视,要有点“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创新精神;央视,要有点与明星们“精神断奶”能力与魄力!
下面附一篇本人今年元宵晚会赵本山获“小品王”后所写的评论,对上述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赵本山再获“小品王”的可能后果
央视元宵晚会又一次如期举行了。也许,元宵对我等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团圆喜庆的日子,央视的文化大餐也的确有锦上添花的功效,但对于央视自已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纪念日,因为央视最严重的事件——新址大火事件就是在去年元宵的时候发生的。说这话的目的是,我们并不想在这样的日子,拿央视说事儿,不落井下石,不伤口上洒盐,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但是,令人没有办法不说的是,在国人痛批赵本山的小品《捐款》的时候,在大家从道义层面到技术层面,甚至到法律层面,对赵本山的小品进行猛烈抨击的时候(绝大多数批评都是理性的,切中肯綮的),央视还是一意孤行,以其下属所谓调查公司的名义,以所谓网络电视台的名义,以中国电视报投票的名义,还是把老赵送上了“小品王”的宝座。这就不是让人想说,而是让人愤慨的事情了。央视在晚会上,把票箱,把手机号,把公证员都放在了现场,并且让主持人多次说到是全国人民选出来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针对网络上对本届春晚的如潮恶评而采取的措施,用央视的特有话语权,为本届失败的春晚“正名”。(“失败”一词并不是妄下判断,春晚的恶评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都可以随时听到)。
简单点说就是,你们看,央视春晚还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的,赵本山的小品还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的!
这种逆民意而行,这种以自说自话的形式掩盖,这种带有玩弄民意性质的评选,带来的可能不只是大家对春晚的节目质量的失望,而且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一、法律上的风险。众所周知,央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电视台,这种唯一性决定了它所拥有的资源的唯一性,而注意力资源是现代传媒最重要的资源。央视因为拥有最大的注意力资源所以它也拥有最大的影响力。春晚受到关注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现在央视正在拿行政原因导致的“唯一性”的资源平台与“本山传媒”这样一个私人公司进行注意力资源的“卖买”,究竟有没有涉及到法律问题?赵本山把赵家班带到央视纷纷亮相,不单单是个表演问题,更是一个公司商业价值的提升问题。也就是说央视与本山集团这一系列的“合作”,不单是简单的演员与节目的关系问题,更是一个国有企业(央视)与一个民营企业的交易问题。为什么倒煤倒化肥倒房是犯罪,但倒注意力就不是犯罪呢?我不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但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二、诚信的风险。央视是唯一国家大台,引导舆论是其重要职责。一个媒体要想有效引导舆论,树立起负责任社会形象又是关键的关键。这种形象来自于多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报道的新闻必须是真实的,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最伤害媒体的形象;二是舆论的导向是合乎民意的。比如大家都认为房价高的时候,你不能说不高,而且搞一个调查公司说中国房价只涨了一两个百分点(事实上网上就有这样的新闻,当然不是央视);大家都认为节目不好看的时候,你想到的不是改进,而是弄虚作假,拿出自说自话的调查(我们的很多所谓的调查结果,往往是充满商业意味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商业目的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掩人耳目。央视既承担引导舆论的功能,又承担着娱乐大众的功能,如果在娱乐方面,自说自话,置真实的民意于不顾,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其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因为娱乐的“八刲”性质,大家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当你的诚信形象受到伤害之后,《新闻联播》这类严肃的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三、艺术的风险。这一点我曾在2008年2月22日的博文《赵本山成“小品王”违背艺术规律》中已经写得很充分了,我把原文引用于此,供大家批评指正:
在艺术创作中,一个人,无论他能量多大,无论他艺术水平多高,无论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也无论他有着怎样的天才灵感,如果在一个艺术品类上长期保持第一名(请注意,不是名列前矛)的成绩,那一定是有问题的:要么是我们的评价标准有问题,要么是我们的竞争力成问题,从而导致一家独大无人争锋的局面。文学创作是这样,一个作家不可能总得创作上的第一名;唱歌绘画也一样,一个艺术家也不可能总拿冠军。小品演出自然也不容易超越这个规律。
在赵本山的小品演出中,这种艺术的规律被颠覆了,如果找原因,我以为主要就是上面说的两种:
首先就是评价标准的问题。央视始终在强调观众投票的数量,谁的票数多,谁就最好,我以为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谁在投票,谁热心于投票,谁的票更接近于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不同年龄层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地域的人群在投票时的所用的标准肯定是有差别的。就拿赵本山的节目来说,投票多的可能是农民可能是知识水平相对低下的可能是北方的人(特别是东北的),这一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如果把这种评选结果强加为全国观众,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南方很多观众不热衷甚至反对赵本山小品的原因。在这种标准下产生的“最佳”,其实最后也误导了整个晚会导演组的自我评价和认定,形成连导演组也被推着走的局面。
再就是晚会整体质量问题。如果所有的节目,所有的艺术家在一个以年为时间单位的综艺晚会上长期“战胜”不了一个人,而且评价标准也没有问题,那就只能说明其他的节目,其他的艺术家与“称王称霸”的艺术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或者说是其他节目和艺术家的作品质量不高。就象一个专业演员与一群业余演员进行表演比赛一样。其实,这么多年的春节晚会,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赵本山每年都表演得最好,黄宏、郭达和蔡明等每年的节目也都很精彩,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二等奖三等奖。去年黄宏表演的《装修》明显强于赵本山的小品,今年的小品《军嫂上岛》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看得出在努力创新,从艺术上看,应该得高分的,但最后还是“败”在了多年因袭的“白云”“黑土”手下。
我们知道,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重复自已的创新,艺术家的难题也是不断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不断地反映新生活,塑造新形象。这是评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尺。让人费解的是央视的创新类的小品节目为什么总是“斗”不过因袭的节目.赵本山的小品实际上是多年用的一个套路,变的只是故事,相当于在一个模式里不断地重复自己,这最多只能算是故事接龙,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娱乐老百姓的“套餐”无可厚非,但在进行艺术评价时,最多只能给第一个故事以最高分。将每一个接龙的故事都评为“最受观众喜爱”不仅是对艺术规律的不尊重,也不符合人们爱好多元化的实际。也许,央视会说,这是投票的结果,但作为新闻机构,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认识:热衷于投票的观众是不是刚好是缺少理性的观众?真正的有艺术欣赏能力的人反而对这些节目保持着一种适当的距离。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赵本山成为“小品王”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艺术上的最高水准,而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左右着,这股力量也许就是选票,也许是周边人的反映,也许是北方人的自我认可与标榜,也许是央视“树典型”宣传思路在文化界的重演。但不管怎样,面对全国人民的文艺节目,长期一人独大,一柱擎天,这不仅是不符合艺术实际的,而且是危险的,需要央视作出重新检阅,检阅评价的尺度,检阅节目的运作方式,检阅中国小品艺术的创新与表达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