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红楼梦》四大缺憾
(2010-09-06 10:31:23)
标签:
原著灵幻《红楼梦》新版 |
前几天,看新版红楼,感觉不爽,写了《新版红楼梦的四大硬伤》在网络上引发争议。其实,我并没有写完真实的感受,不过剩下的不是“硬伤”,而是“误区”,也就是导演的操作与原著的意思不合拍的地方。这些,很多读者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写下来,再与读者诸君探讨。
一,人物形象的单一性导致故事苍桑感不足,过于的儿童化。原著中的宝黛年龄大约都在14至16岁左右,按照过去的习俗,都是可以嫁娶的年龄了,红楼梦中的男男女女,都是成熟的人物,行事说话,都是暗藏机锋,有的还入世颇深,看破红尘,出家皈依佛门。但是新版红楼中的一干青年男女,形象都过于甜美,既看不到情到深处的娇羞之意,又看不到阅世已深的外狂内稳之态。总而言之,就是过于的儿童化。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导演没有进入到红楼梦的历史血脉中去,没有与作者“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的心灵形成共鸣,其实,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小孩子,人人都有来历,个个都是人精,稚嫩的外表下,都有洞见人世苍桑的眼力。我们对他们儿童化的处理,其实是对原著的误读。
二,情节拍摄的跳跃性导致剧情的扎实感感不足,过于的游戏化。情节跳跃应当说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跳跃也要适度,要把握住节奏,否则对剧情就是一种伤害。新红剧在跳跃性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好像是怕观众的时间或耐性不够,故意用快镜头似的,给认真观看的观众以草率粗糙之感。应当说红楼梦虽有灵幻色彩,但实质上是一部现实剧,情节的跳跃导致了故事的稀松和游戏化,缺少一种必要的故事的扎实感,让观众的观众心受到比较大的干扰,因而影响了剧情本身的价值阐释功能。
三,灵幻环境飘逸的性导致故事的现实感不足,过于的虚拟化。看得出导演营造灵幻环境的努力,但是很显然,这样一种环境的布局,是对原著精神价值的削弱。无论怎样理解,红楼梦应是一部现实感的大戏,不过导演好像没有当现实剧来拍,所以无论是片头片中片尾,都过于虚化,现实的厚重感严重不足,致使剧情本身就有点“林黛玉”的味道,先天不足。整个导师情的环境,有点网络游戏的基调。这一点不知导演是故意取悦于年轻的网络读者而借鉴网游风格的原因,还是根据她自已对原著的理解。如果是前者,那就没有什么好说,如果是后者,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四,人物情节环境的典型性不足导致主题的深刻性不够,过于浅薄化。看了新红剧,任何人都会感觉到,它的戏说味过浓,原著应有的批判性不够,也就是说,整部戏的主题不够集中和突出。无论是原著中的好了歌,还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词句,其核心意思是在表明作者创作和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导演还是创作班子,都应该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来运筹和拍摄,要使剧情有一定的厚重感和针对性。但是从人物的选择到情节的设计再到环境的营造,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离,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剧是一部无主题变奏剧,最多是一部时尚剧,对于成人来说,基本不具有观赏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新版红剧组没有完全理解红楼梦的精神和作者的良苦用心,格调过于的流戏化和网络化,缺少严谨的叙事风格,导致整个剧情的观赏性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个人认为,这个版本的红楼梦是一次不太成功的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