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非“错”勿“扰”!
(2010-06-21 09:09:07)
标签:
电视非诚勿扰节目价值观观众杂谈 |
一连看了十多期的《非诚勿扰》,说实话,我喜欢上了它。这年头,能让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并不多,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比较多,要想真正喜欢一台电视节目更属不易。
其实,正当我比较“狂热”(其实也是理性的)地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这个节目的时候,关于它要被取缔,主持人孟非要辞职等负面消息不断传出。主要是因为一些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类的言论导向有问题,错误地引导人们的婚恋观,价值观,人生观。
说实话,从事媒体工作,导向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媒体的生命”,说一个节目或新闻有导向问题,简直就是宣判你的死刑。《非诚勿扰》如果被扣上这顶帽子,那是死定了。不过,从节目还在正常播出来看,情况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糟糕。但从现在每期节目前面加进去的一段“反馈”(如近期一位百岁老人到现场写诗赞美节目办得好)来看,节目的确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警告,后台已经亮起了“红灯”。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处理,他们在宣示节目的良好社会反响。普通观众看到的可能只是一种增加新元素的好奇,而专业观众看到的则是节目的危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也。也好,对普通观众要求那么多干吗?累!他们看你的节目不就是冲着那份好奇,那份快乐?
还是言归正传谈谈节目为什么会受追捧吧。
首先,它是一个被需要的节目,能为社会提供切实的服务,也就是帮青年人找对像。现代社会,人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了,但是距离近了,心却远了。交个真朋友都很困难,找到心上人更是难上加难。但困难并不会阻止人们对爱的渴盼与呼唤。既然身边找不到,那就扩大“搜寻”范围,到全省去找,全国去找,甚至全世界去找,相信芸芸众生之中,总有一个他在等自已。这种想法虽然有点乌托邦色彩,但谁叫大家是富有幻想和激情的青年呢?电视的相亲节目无疑为大家提供了绝好的平台,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到的节目,无需你再苦苦“梦里寻她千百度”,也无需你再惊叹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她或他,要么在台上那24人之中,要么在电视机前。只要有感觉,无需再花那么多的成本,辗转相识,苦苦相恋,再加上现代化的交通作通讯工具,也不再“山水断地,两地你我”,最重要的是有感觉!而帮助找到和放大这种感觉的平台就是上星卫视的相亲节目形态。
再就是,它是一个参与性的节目,只要符合条件,你也能进去,你也能成为挑选与被挑选的主角,这使整个节目具有一种综艺的娱乐性质,能成功,抱得美人归,当然很好,不成功也能秀上一把,展示一下,过把瘾就死,也会不错。这种参与性,将电视的前台和后台的操作,台上和台下的互动,娱乐与实用的功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既电视又不电视,既生活又不生活,既梦幻又不梦幻的特殊场景,因而具有了某种超现实的魔力。
此外,它还是一个挑战性的节目,所有的参与者既是挑战者,也是被挑战者。这里的挑战,包括你的个人的能力素质的挑战,只要你往台上一站,你的智力,定力,表达能力,洞见能力,身心修炼能力等全都出来了;也包括你的家庭亲情的挑战,你的亲朋好友的表现,通过视频播出来后,能不能被认同,立马会通过“灯”的明灭表现出来;还是你的社会身份的挑战,你的出现,不仅代表你个人,你的家庭,有时还代表你的社会阶层。尽管人人平等,业业平等。但是在“找对像”这个特殊的情境之下,作为个人的男女,他们看重哪个行业,认同哪种行业,往往通过他们的选择获得一种真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就是行业社会阶层位置的真实体现。不仅如此。这种挑战性还表现在它对观众的间接“拷问”上。几乎所有的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都会舍身处地地想,假如我是上台的那个男人,或者被挑选的女人,我该怎么说,怎么做,怎么选择,怎么应对。所以在看节目有时候,很多场外观众,替他们着急,帮他们拿主意,整个情绪都被场上的选手的表现牵动着。
当然,这只是我就节目本身为何受欢迎的一点见解。其实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这类节目受热捧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动因。
首先是给社会的价值观提供了的表达空间和外在形态。社会的开放造就了人的开放,造就了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情恋观的开放。从节目本身来看,只是情感观念表达,情感曾经被认为是人们的私生活,把自已关于私生活的观念表达出来,除需要个人勇气之外,更有赖于社会大环境,只有有了这种大环境,人们才有了按照自已方式选择。但这个平台其实更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表达、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同,无论男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社会的一个符号,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往往是他们那种阶层,那种性格,那种人生经历的一种需求,他们为所有观众提供了个人的人生故事之外,还为社会价值观的表达提供了有效的活的载体,而这些载体代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
再就是实现了独立个体间的“搭桥”功能。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开放与人的开放相互激荡和影响。但是所有的人都出发了,所有的人都“在路上”,所有的人都视自己和他人为独立的个体,所有的人的情感需求透明单纯而又独立,所有的人都有条件我行我素,我的婚姻我做主,这当然是好事是进步,但是爱情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交付,就是依赖,就是缠绕,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都太清楚自已需要什么,太自主独立的过自已的生活的时候,往往会吓跑爱情。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是男女婚恋越来越难的通病。而《非诚勿扰》,为社会提供了这样一个话语的阵地,为男女浪漫的约会营造了一个环境,实现在社会青年群体心灵的“搭桥”功能。
鉴于以上原因,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我们的主管部门,面对这样一种探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节目,尺度是不是可以放宽一点。既然是讨论,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只有一个答案,那怎么能讨论下去,又怎么能受欢迎呢?在爱情的商场里,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富贵,有人追求迷幻,有人追求安宁,这本来就是正常的,这种多元追求应该被社会包容和接纳。当然,作为媒体也应当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要通过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的方式,宣示主流价值观,这是义务更是责任。
《非诚勿扰》,非“错”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