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边缘化?

(2009-05-27 13:27:46)
标签:

杂谈

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边缘化?

端午节即将来临,各媒体网站又开始应景式地报道更或炒作各地如何过端午、端午的由来以及与韩国的申遗争议等话题。说实话,这些都是老话题,老资料、老模式,从新闻的角度看几乎是没有任何价值。媒体这样做也只是尽一尽它们的责任,告诉受众端午节来了,大家该吃粽子了,顺便也完成一下自已的节日报道任务而已。也就是说媒体在这样的节日报道面前是简单被动的,应付了事式的。像象这样的节日还有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为什么一向善于策划热衷于追“新”的媒体对这些传统节日都无动于衷,该策划的没策划,该报道的甚至不报道?为什么从西方拿来的“情人节”、“圣诞节”甚至“愚人节”在中国都大行其道,大有取中国传统节日而代之之势,各媒体也连篇累版,大加报道?

这些问题看似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媒体是信息的载体,是社会的神经,一向以关注社会热点为已任。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关注就是媒体的关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节日在媒体上的边缘化是因为它在社会上被边缘化的结果。媒体纵有引导之职责,但也只能是旁敲侧击耳濡目染。像传统节日受冷遇,外来的洋节受青睐这样的社会现实,媒体可以引导大家关注,但是却不能改变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近两年,我们将部分传统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也进行申遗保护,措施应当说是很得力,但效果并不理想,这也造成了媒体在报道中的被动应付。仅靠两个节假日和媒体和鼓吹,想让中国传统节日恢复它在民间的生气与活力恐怕不太现实。

 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反思,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边缘化?还可不可以回来生活的中心来?如果回不来我们又该怎么办?

  有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边缘化首先和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有关系。传统节日如清明、中秋、端午等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这些活动都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展开的。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生产过程的高工业化,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以农耕文明为背景的活动与城市生活的为背景活动渐行渐远甚至产生矛盾也势属必然。正如一些网友所说“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

 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这一点我颇不敢苟同,清明祭祖上坟,端午划龙舟,正月十五舞笼灯,重阳节登高,这些活动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但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节日还是被我们边缘化了呢?这之中难道没有别的原因吗?

  我认为随着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包括对待节假日的态度,人们更注重的是其休闲性和时尚性,以及参与性。时尚元素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大于纯粹的娱乐。为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的在国内大受欢迎?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其时尚的内涵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生活欲望,这种欲望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被激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一代又一代人演绎成生活的期待,最后沉甸为一种文化。对照这种时代潮流,我们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缺少现代气息,特别是吸引不了年轻人,有些节日像是一件旧衣物一样,无人过问自生自灭。

正是鉴于这一点,我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不被边缘化,首先就要注入时代性要素,要让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假日时尚起来。再就是要组成专门的研究队伍,最好是时尚专家学者与民俗专家一起,对现有的传统节日进行研究和包装,要让年轻人在之中能找到自已的影子,这是关键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