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访大地震中那些难忘“符号”

(2009-05-16 11:40:33)
标签:

杂谈

寻访大地震中那些难忘“符号”

 

博主按:5月5日至5月13日,我与本报记者朱云峰再赴灾区,走访了成都,大邑,都江堰、德阳、什邡、绵竹、汉旺、绵阳、安县、北川、擂鼓、映秀等10多个重灾区,采访了一批地震中的符号性人物,了解了灾区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发回了一批新闻报道和图片报道,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为保存资料,特将此次活动的报道按时间先后辑录于此。

     5·12汶川大地震即将迎来周年祭,华夏儿女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巴山蜀水。为凸显媒体责任与爱心,本报将再访地震灾区,追寻一年前在那场浩劫中走过的足迹,探访一年来灾区同胞的生活变化和心路历程,发掘焦点人物背后的故事,审视灾区的城市重建和心理重建,反思地震灾难给巴蜀文化、文明带来的震荡与新生。
    去年5月12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一行踏上了前往灾区前线采访报道的征程。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报道组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先后穿越都江堰、什邡、绵竹、汉旺、安县、北川、擂鼓、映秀等10多个重灾区,行程约2300多公里,发回了涵盖消息、通讯、言论、手记等在内的3万多字稿件及大量现场图片。报道彰显了商报特色,在读者中间一度引起极大关注与反响。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将迎来1周年,一年来,灾区同胞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变迁与心理历程?灾区家园重建面临怎样的困境与希望?焦点人物和事件幕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本报记者今日启程再度重访灾区,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解读大地震带来的影响,并将所见、所闻、所感生动鲜活地呈现给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