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思十则

(2008-11-27 22:02:07)
标签:

杂谈

偶思

                          一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么你可能比别人少一份浮躁,但却可能比别人多一份沉重。有一句话叫: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当然,如果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那么你就可能获得一份难得的平静。也就是说,既善于思考,又能够保持心态平静,是一种深刻自持的人生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智慧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都足够的友善,足够的大度,但是我们却忘记了自已是不是足够的友善,足够的大度。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在一条条的生活与工作法则中,我们的往往无法分清楚一些公与私界限,也无法辩识情与理的界限。这样公私情理之间有时互相矛盾互相交错,呈现出复杂不堪的局面。

                         

人的思绪有时是清晰透明的,有时又是混沌麻木的。在这之间,我们的心灵或头脑中,有时是理智占上风,有时是感情占上风。这些,很难说哪能好哪坏。过于的理智,对生活来说,是冰冷而无趣的;过于的感性,却又是浮泛无序的。但还有一种状态是真正令人恐怖的,这就是既不感性,也无理性,这是一种麻木。人的思维一旦麻木,那便真的成了行尸走肉,无可救药。

                          

提升思维的境界,多用哲学的眼光,也即宇宙的眼光看问题,不仅仅能让我们从一些狭隘的利益纷争中抽出身来,变得大度开朗,而且对于我们的身心的平衡很有好处。我常常从三个地方回来,人的心灵变得特别明澈:一是到医院看完病人,二是在殡仪馆参加完葬礼,三是在监狱听完犯人惮悔。

                          

我有时发完火后感到很后悔,因为发火的时候不仅把别人当作了自已的敌人,而且也自已把自已当作自已的敌人。“德润身”三个字颇值得玩味。

                          

表扬人,多表扬其精神,批评人,多就事论事。如果表扬的只是一件事,那么表扬也就失去了发扬光大的意义;如果批评人时贴道德标签,一棍子打死,这种批评其实就是对人进行道德宣判。

                           

任何交流都是有前提的,这种前提就是认识上的水准的对等性,无论是相同的还是相异的,一个哲学家对生命的认识,对死亡和宗教的认识只有与哲学家交流,才能产生思维的火花,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能是一种布道。信其道者从之,疑其道者审之。

                            

过于精致的生活,就像奢侈品,弃之不舍,用之不便。即使不弃不舍,也是容易受到伤害的。

                            

假如我们能从哲学上认识死亡,接受死亡,更进一步地学会对待死亡,我们人生的恐惧就少了很多。人生的乐趣也就自然多了很多。悲观主义也就不必要了。学会和善待死亡,应当成为中年人的一堂心灵必修课。

                            

什么事情都不应太追求圆满,太圆满本来就不圆满。更重要的是,根本就不存在圆满,这样我们的追求从一开始就注定以悲情和遗憾结束,与其这样,我们何不洒脱一点,给自已和他人的心灵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