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炒股过年艳照门文化 |
年快过完了,从一团团来来往往的祝福短信中解放出来,人突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想想大年三十上午、晚上,大年初一初二直至初三,一封又一封美好的祝福短信发来,又一封又一封同样热情洋溢的短信发回去,还别说,人真的有点头皮发麻,疲于应付了。因为,在发出短信时,你要注意接收对像,你要核对电话号码,你要检察祝福用语,你要注意该拜的年拜了没,该说的话说了没;在收到短信时,认识的一定要回的,否则大过年的,来而不往,是没礼貌的,有些没留名也不认得电话号码的,你要刹费苦心地去猜,甚至还要搬出电话号码本去察。特别难受的是,有些祝福短信,那文字写得恨不得你立马成亿万富翁,你非得活一万岁,但一看名字,你根本就没听说过,回还是不回,让你困惑。回吧,说不定是别人误发了,不回吧,说不定是你的朋友误把他的朋友的署名短信没经过处理便传给了你。
这样来来去去的一封十封甚至二十封短信还行,如果你每天都有三五十封信要来回折腾,那这个年你恐怕是过得不那么“快乐幸福,百事遂意“的。如果,你的拇指功能还不太行,那简直是要很难堪的。这样一来,短信拜年恐怕不再是便捷的方式,而是年关的拖累了。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多是一个体力活,只要你任劳任怨,心诚则灵,也还是能克服的;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就复杂一些了,因为它涉及到了道德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短信拜年的诚信问题。这似乎把问题说严重了,但这却可能都是你我才经历的“不幸遭遇”。具体表现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短信一大抄,似宣伟部门的“新闻通稿”,放之四海而皆准,看不见祝福人的真心表白。有很多一模一样的短信经常像是约好的,一起往你的手机上串,让你看着难堪,却之又不恭。这些短信在多少人的手机里打过转,天知道。有些短信,电话话号码是认识的,可是短信后面的名字却陌生。显然是文抄公忽视了细节。
二、群发短信,例行公事,发者无意,收者无心。 有些短信上写着“感谢您过去一年关爱和帮助,XX给您拜年啦!祝口口口口口”。这个人别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他所说的“关爱帮助”让人实乃受之有愧。有些短信来自同一手机,一遍两遍有进甚至还三遍,“新闻通稿”也没这么发的,显然是群发时点重了。一些单位,比如银行,也在年关与市民拉近乎,言辞恳切地感谢你在去年给他们单位的支持,其实你根本没在那里开过户,一句祝福的话让你还真的若有所失。这些拜年的人其实既不知道要给谁拜年,又不知道给谁拜了年,整个“糊涂人”拜“糊涂年”。也不能这么说,大概说成拜“糊弄年”更合适。
三、祝福内容夸张,大而无当,毫无诚意,不象拜年,倒像娱乐。比如,祝你事事“鼠一鼠二”,比如祝你“天天幸福,时时开心,岁岁长进”,比如“丢失的全是苦恼,拾到的全是金元宝”,比如,“祝你身体健康一千年,一次也不进药店”,差点就要叫伟大领袖“万寿无疆”了。不是说祝福的话都要实打实,但也不能太离谱。既然是祝福, 要真诚一点,平实一点,可信一点,听起来顺耳一点。太离谱了让人感到虚伪,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短信祝福的问题还不止这一些,但这已足以说明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不一,但是根子只有一个,那就是缺少诚意,敷衍了事,把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的沟通机会(春节拜年可以弥补很多平常的人际摩擦,起到生活的润滑剂的作用)儿戏化,游戏化,娱乐化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竞争时代,人们把节日当成了沟通与交流的最佳时机,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即使“广种薄收”也比“不种不收”好。群发短信,就是最好的“播种”形式。扩大人际交往的整体社会渴求是这种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时代,人们的交流更便捷,更由于交流成本低,交流过程简单,“举手之劳,何乐不为”,人们出现了交流的“泛化”,这从整体上看,降低了交流的质量。但是,正因为这种节日交流,使社会的网状化结构得到了强化,客观上弱化了“金字塔”结构。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三、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人们对节日意义和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除重吃喝穿用这些表面的转变外,人们的过节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祝福的娱乐化能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四、人们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短信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把握不准,缺少必要的文字审美能力,甚至把搞笑短信当作祝福短信。
五、短信祝福已在智短时间内成为一种铺天盖地的文化现象,但对这种现象缺少必要的研究与规范,再加上综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东西,很难受到监督,所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现象,比如“骚扰短信“,祝福短信有时也有“骚扰”之嫌。
我以为,祝福短信的根本是祝福,而祝福的根本是沟通,沟通的最佳心态是真诚。短信的方式可以无穷多,但是最起码要真正表达自已的心意,要发给自已认识的人。一条出自已内心的短信,即使只有廖廖数语,即使是大白话,在我看来,也比那些油嘴滑舌、言不由衷、天花乱坠、敷衍塞责的短信好。
前一篇:08'春晚,我只打70分
后一篇:艳照门:娱乐偶像时代的最后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