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然而,我还是要说,我不读《红楼梦》。为什么?
首先对那里面的恩恩怨怨不感兴趣。你想想,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的恩怨情仇,朦胧故事,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诗文唱和,如果我们成年人真的感兴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生理机能还没的进化完整?当然,里面也有成人的成份,比如贾瑞与熙凤,贾琏与平儿的纠葛,故事也好看,但不过一小段的插曲而已。
再就是《红楼梦》太厚重,害怕读不懂。我多次手捧“红楼”,但一是因书本身太重,“捧”得累,不得不放下;再就是被一些“专家”的可怕解读“惊吓”,心理太累,读不下去。比如刘心武的解读,把红楼人物与清室人物一一挂钩,一一解读,信吧,自已又没研究,不信吧,他好像又有一些证据,真让人云里雾里,似信非信,到最后不知所云,心疲身累,只得作罢。专家解读红楼,读者陷于困境。这恐怕是现在名者读者的真实心态.
此外,受一些“不良言论”的影响。读大学中文系时,有一位著名作家曾给我们讲座,题目就叫“我不读名著”,他说,思想的飞翔需要心灵的天空,如果我们一味沉溺于读名著的快感中,我们的思想成了名著们的跑马场,而我们什么都没有,岂不是很可惜吗?这话有点“钻牛角尖”的嫌疑,但是仔细想想,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种传统说法,是从少年成人老年养生的角度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对于《红楼梦》,好像没有太尖酸刻薄的话流行(不一定没有),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鲁迅的道学家看到了什么才子看到了什么云云,但这也是好话。所以我在读书的进候常常体会到无边的孤独,学是因为即使我读遍天下诗书,也是一派枉然。
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不读《红楼梦》并不是说我完全没读《红楼梦》,不然我怎么还知道该书的一些情节呢?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大约在20岁左右,躺在大学宿舍的杂乱的单身床上,当然有时也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那时,我还年经,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渴望,还在谈一段波澜起伏的爱情。而现在,我们在为生活奔忙的过程中,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再完整读一次《红楼梦》了。
所以,我也常常想,专家们电视上的“红楼”争论,除了学生,究竟还有谁在听?
前一篇:易中天拯救不了《百家讲坛》
后一篇: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