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罗庆学
罗庆学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62
  • 关注人气:23,1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年度最佳文章”评选挂一漏万

(2008-01-09 15:22:30)
标签:

文化

色戒

鬼吹灯

姚明

红楼梦

美女

情感

外遇

 年度好文章评选挂一漏万
 
这几天,大概是年终岁首,逛书店的时候发现一大奇观:书店最显眼的地方摆满各种年终“好文章”的选本:比如《2007年度最佳中篇小说选》《2007年度最佳杂文选》《2007年度最佳随笔选》《2007年度最佳网络文选》等等,甚至有些选本文章标题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书的封面颜色和编选者的名字及出版社不一样。
说实话,看着一本本装帧精美喷着墨香的图书,真为这些年度最佳的好文章吸引,也为出版社编辑们的良苦用心所感动,因为在网络时代,从浩若烟海的文章中采摘出几十篇文章来编辑成书,其难度之大,工作之艰巨,可想而知。
但是,感动归感动,另外一个问题却深深困扰着我,这个问题就是那么多无以计数的文章中,难道真的只有这几十篇是“最佳”吗?谁评选的最佳?我们的选编者视域有多大?评选标准是什么?
关于第一个问题。不同的评选者肯定会评出不同的文章。我发现两个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年度最佳随笔集与最佳中篇小说集绝大部分内容都不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再增加十个出版社来出同类书,还是会产生绝大部分不相同的“最佳”来。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每一种评选都是挂一漏万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有成千上万篇,但我们只能入选几十篇,这种众多优秀中入选概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评选其意义与价值何在呢?有很多选本在其序言说是“为了保存过去一年中的文化成果”,而这种挂一漏万的保存是不是反而干扰了读者的正常的判断呢?因为言外之意,他们所选的文章才是精品,剩下的大都是赝品,即使还有精品,那也只有“遗珠之憾”了。如此多的遗露甚至导向性的错误就被这四个字轻轻地掩饰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评选者的视域。这其实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我不知道评选者参阅了新浪博客和搜狐博客没有,那里面每天都变化不断,或新意频出,或史海钩沉,或尖锐火辣,或温润厚重的文章,不能说篇篇者是精品,但绝大多数真是读来令人叹服的。有学者甚至惊呼,博客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文学形式。这些同样无以计数但却引人关注的博客相信是会让众多的选家无所适从望而却步的。从报刊杂志上捞起几十篇文章,这对于网络是信息的海洋来说,连沧海一粟都不及啊。有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在自已的书房里常常顾盼自雄,自以为堪与鲁迅屈原比肩。只要看一看那些民间味颇浓意见和观念却切中肯綮的博客文章大概是会汗颜甚至自愧不如的。比如一名叫颜华女士的博客所写的关于当前文坛的现状的评论,其观察之准确,语言之犀利,行文之流畅在我看来与那些所谓的“最佳”相差何止云泥?也正因于引此,她的这篇文章曾引起众多网友有关注与热评。每天的博客上,特别是一些文化博客可都有这样的东西啊!
关于第三个问题。评选的标准。这是评选的死穴。文无第一,历来如此。很多文章评选都是要求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特别是一些杂文类报刊上的文章更受亲睐。这其实是评选者在打懒法算。其逻辑关系是这样的,既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那么就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算是海选过了的,我再来选一次,然后再进行淘汰,就是今年的“最佳”了。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将文章的标准与报纸的发表标准等同了,而这一点是要命的。很多真正的好文章不在报纸上,而在网络上,这并不是说导向问题的限制,而是因为很多网络文章才是真性情的文章,因为在网络上写作放得开,展示的是真实的自己的内心,报刊上的文章很多是作文,是被阉割过的,没有思想的原汁原味(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样评选出来的好文章,最多只能说是报刊编辑推荐出的最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年度最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