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是炒作
现在,一到年底,各种评选便争先恐后地出笼,像烟花让人目不暇接,又像流感让人避之不及。你来个“十大新闻事件”,我来个“十大娱乐人物”,你来个“十大慈善大使”,我来个“十大财富英雄”,你来个“十大裸露女性”,我来个“十大温柔男人”。。。。。
按说,年末岁首,盘点盘点过去,总结总结得失,鼓励鼓励先进,激励激励后进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现在的评选却越来越有点不靠谱。有些评选说穿了是百分之百之经营行为,让这那些上榜者拿钱买荣誉。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多也就是欺骗欺骗不明真相的百姓(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有些评选的确是生拉硬扯,胡乱凑合,让人不明所以,啼笑皆非。
比如《咬文嚼字》杂志社推出的“2007十大语文差错”就是典型的例子。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还是来对他们所举出的“十大差错”“咬文嚼字”一番吧: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何止“家父”?“令尊”,“小女”,“先妣”,“令堂”,“令郎”,“贤婿”,“晚辈”等等,哪一个称谓又不是经常被用错?为何独有“家父”荣凳榜首?难道主持人朱军的无知就能掩盖其它称谓的出错概率吗?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咬文嚼字》解释: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它说“留学无间道”是错误说法,让人费解,难道不就是说陷于留学的痛苦中的意思吗?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说“无间道”是2007十大语文差错呢?《咬文嚼字》这种逻辑的可笑真让我们读者“无间道”啊!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紧箍咒”是咒语,稍有语文知识的人都知道用“念”来与之搭配,报纸上常见的语文错误太多了,所谓“无错不成报”,也不能说报纸上常用错的词就是“2007十大差错”,2008年它们就“改邪归正”,不再错了?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何其多?北京的“柳荫街”中的“荫”究竟是读去声还是平声到现在还是个谜,按照北京人民的普遍读法,应读平声,“荫”字应改写成“阴”字。因为“荫”只能读去声。这样的字还有“瘾君子”中的“瘾”字,有一种字典说应是“隐君子”,而另一种字典则说应是“瘾”字,学术可以争论,可劳动人民却真不知是该听谁的,左右为难,心头“隐隐作痛”啊!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多不胜数,不胜枚举,新闻校对书籍列有专门的附表,若有人不嫌麻烦买校对专业书去。其实“娈童”在汉语中出现频率很低,与“身份”这样的错误相比,根本够不上上榜的资格。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信手拈来就有“启用”与“起用”,“截止”与“截至”,“反应”与“反映”,“做客”与“作客”等等。为何独独“权力/权利”上榜,是它们有“权力”的后台还是“咬文嚼字”的挂一漏万?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这是一种极个人的极低级的错误,极不具有普遍性,上榜标准未免太低。按这个标准,成语词典上的每一个词都有上榜的可能,为何独说“唇枪舌战”?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对不起,虽然我经常审读报纸版面,但很少看到这个词。大概这个词在《咬文嚼字》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吧。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不是吧。按照出版规定,老百姓买东西必须要说成“千克”,比如老张买了3千克肉,老李买了十千克米,老孙买了500千克煤。可是我们也不知道,那些急于与国际接轨的专家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会说,“我要买10千克鸡蛋”,我想大概会的,不然他们怎么要那些“谈斤说两”的百姓都来说“千克”呢?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
中国古诗可谓是卷帙浩繁,名篇佳作多不胜数,现代人大量引用,各种错误,五花八门,几乎所有的名句都有被用错的时候,怎么在2007年独“恋”上“海上生明月”一句。只要有点文学经验的人,或者稍稍有写作知识的人,谁会相信?
总结以上所谓“十大差错”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错误:
一是以偏概全,挂一漏万。把个别错误上升为普遍错误;又因没有真正找出普遍错误而拿极不常见错误搪塞糊弄读者,以达到拼出“十大”之目的。
二是炒作目的明显,所举错误几乎都没有说服力,本指望从中获得一点语文常识的人大都会大跌眼镜。
我想,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每年母语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公诸社会,教育民众,提高全民的语文水平,本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遗憾的是我们专门负责“咬文嚼字”的杂志提供的所谓年度十大差错如此不具有学术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着实让人难以理解。不过,也许今年只是一个开始,只是一次投石问路之举,我们期待明年高质量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杂志社(2007年12月20日)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