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2007-11-17 15:34:41)
标签:

文学/原创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
                 ——兼论同质化背景下新闻竞争要点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传媒产业化升级,报纸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新闻内容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受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正面”的关注,坚持“内容为王”,强调新闻质量的重要性,主张靠内容获得读者认可,从而获得销售与广告市场;另一种是“负面”的关注,认为现在新闻同质,靠新闻取得注意力难度大,不划算,强调直接的市场效应,主张靠广告与发行渠道的优势取得竞争的主动,也就是“渠道为王”。“渠道为王”强调着力靠“经营媒体”来迅速获市场影响力与关注度。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将两种认识完全对立(事实上也不可能对立),大多数媒体还是在多方着力,全面突破。本文想论述的是,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在新闻竞争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究竟更看重什么,更倚重什么,以及由此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问题。
  现在,一些学者提出,新闻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超越的,这是时代潮流使然,因此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内容不再可能为王”,取而代之的是“渠道为王”,也就是说媒体产业化现在比的已不是内容,而是营销渠道。这一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1、同质化不可超越,而且越来越不可超越。2、营销渠道更便捷,它能使媒体产业更快发展。3、媒体现在究竟在竟争什么?谁是竞争关键?笔者以为,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常识对此作一个简单的辩析:
 一、内容同质现象可以超越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主要理由是社会生活包罗万千,读者需求各种各样。新闻媒体的任务就是要捕捉这些变化,传播这些信息。“同质”是一个普遍问题,只要存在竞争对手,我们生产的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可能同质,否则就叫垄断,就是独家经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新闻媒体的竞争出现同质化现象不仅不是一个新现象,而且是当代媒体新闻竞争的起点,是一个基础的门槛,就象是布料,是蔬菜,是我们进行“产业加工”的原料,而不是产业本身。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同质的内容如何如何做到不同质传播,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策略问题,体现在媒体具体工作中就是媒体的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以及传播人员的专业与思想素质问题。而这些,都是可以提高与超越的。以为内容同质化不可超越,是在市场竞争面前,对新闻内容与形态创新缺乏自信的表现,是低估了新闻产业本身智慧含量的表现。
二、营销渠道能使媒体“成长”更便捷?我也不这样认为。产品的质量没法用数字说明,但是报纸这种产品能够持续为消费者所“消费”,主要是他们对这种产品中的内容有了依赖性,学名叫“阅读依赖”,销售起的是一个送达作用,促销起的是一个强化品牌的作用,这种都是是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产生兴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也有服务好的原因,但这还是建立在产品有用好用的上的)。一个坏的产品,促销越多,使用面越广,其副面作用越大,被消费者拒绝的也越多,甚至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当然有一定欺骗性质的一次性消费品除外)。
三、媒体究竟在竞争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人都说是通过竞争新闻竞争发行量与广告量。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这种思路做得是简单的小作坊竞争。在我看来,媒体竞争的是隐藏在新闻背后的文化竞争,包括文化话语权文化影响力文化公信力等。核心是公信力,关键是影响力,新闻产业要做的是将这种文化影响力最大地市场化,发行与广告是这种市场化的指标。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媒体,没有经营报纸等媒体的文化影响力,仅仅靠的是高投入高产出,把信息产品仅仅当作廉价商品出售,所以在市场“同质化”严重的的今天,生存异常艰难。难。                            
    如上所述,“内容为王”并不会因为同质化而改变。这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是宏观上的问题。那么具体的新闻竞争要点又在何处呢?我以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闻理念的竞争。这个方面需要从宏观上解决三个问题:为谁服务?如何服务?谁来服务?
   为谁服务是对读者进行定位的问题。它决定着你后面的操作方式,你后面的人才选择,你后面的评价方式等等。我们不能定位了一种读者群后,又在新闻的选择与运作,新闻人才的定向选择或培养,新闻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又以另外一个读者群为标准,造成媒体内容与运行与读者群的错位。这好象是杞人忧天,其实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对好稿的评价,市场类报纸要看它拉动了多少销量,是场评价,但是现在的新闻评奖又是看那些专家满意的作品。市场与专家当然有时是统一的,但大多数时候则是不能统一,甚至完全相悖的。这从根本上来说是新闻理念不统一的表现。
  定位问题解决后,就要确定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我们“定位”的那个“对象”。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就是内容版块的设计必须为对象服务,是读者喜看爱看的,当然,在这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地屈从于读者,我们还要适当地“引导”着看和“提升”着看——这是品味问题。读者喜爱看的当然不止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对版块进行分类,也就是我们报纸的版面。设置什么样的版面是报纸内容定位的关键,就象设置部队的番号一样,它新局面定了后面的的生产的所有环节,从革种意义上说,设置什么样的版面,是报纸好不好看的核心之所在。版面内容也许每天不一样,但是它的定位则直接与读者的喜好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喜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富有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比如,在人们的理财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在大牛市的时候,财经证券方面的报道是非常驻机构受人关注的。这种版面的数量与位置的设置就非常关键。形象点说,报纸内容版块应该是所服务读者的生活圈子的文字外化。这样的媒体才能与读者有效贴近,从而受到欢迎。版面设置好如同超市的货架设计好,接下来是放置“物品”了,这种物品就是我们各种各样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策划、活动,调查等等方面。(这一点在新闻策略里面再讲)。
 报纸架构完成只是一个方面,这些东西都需要人来完成。也就是说需要能执行编辑理念的人来完成。很多人认为这一点不是问题,其实刚好这一点是现在新闻竞争中需要解决的但很难解决的问题。根据人的不同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禀赋,在“超市”的架构上,放置是否得当,既决定人的能力的发挥,又决定着劳动的成效,在新闻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有人形象地把新闻人分为三类:猴子型、老虎型、狮子型。第一种人善于“拣玉米”,各类信息非常灵通,是报社内部的消息灵通人士,但他们常常满足主动信息本身,在深度开掘与纵向勾连方面稍显不足,是信息性人才,大事小事都能够迅速地搬回编辑部;第二种人善于“打大仗”,是常胜将军,只要出马,就能收获大的“猎物”;第三种人则是智谋性人才,善于指近作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个编辑部只有这三种人都具备时,打起新闻战来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只有有了明确的新闻理念,以及由此而搭建的运转平台,及相关的人才,我们的竞争才算有了一个真正的大的框架,整个核心团队才有了明确的作战目标。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反观我们现在许多的媒体竞争,虽然在市场上搏杀得“血肉模糊”,但却早已迷失方向,真有点纪伯伦所说的“我们出发太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出发的目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说到底是理念定位不清,作战方向不明,人才队伍不专,最后导致所谓的“同质”,导致了以成本搏杀(即营销竞争)而不是以内容搏杀的竞争格局。在媒体的内容定位上,广电媒体湖南卫视是成功的表率,尽管它受到许多非议,但在“快乐中国”理念指导下,它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从新闻竞争角度来看,是成功的;而纸质报媒,《环球时报》则是内容定位成功的范例。
二、新闻策略的竞争。这是在媒体定位与内容框架和人员配备完成以后的新闻实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报方法的竞争。这种竞争涉及面广,遍布采编的各个环节,时时刻刻与需要灵活运用,所以也显得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这种竞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新闻线索(来源)的竞争,新闻处理(记者处理与编辑处理)的竞争,新闻策划的竞争,新闻整合竞争。
  1、新闻线索竞争:记者型竞争(单一性竞争)
  2、新闻处理竞争:编辑型竞争(单一性竞争)
  3、新闻策划竞争:编采互动型竞争(复合性竞争)
  4、新闻整合竟争:人力版面与社会资源的综合竞争(立体型竞争)
三、新闻管理的竞争。包括新闻运作方式的竞争,考核方式的竞争等。
四、新闻品牌的竞争。这是新闻竞争的最高境界与最后作段,是一种文化的竞争,一种从稿件与内容的有形竞争上升为影响力公信力的无形竞争。人物性品牌,活动性品牌,功能性品牌等。
 当前差异化新闻竞争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有哪些?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三伪”:伪主流,伪策划,伪深度。
 一、伪主流。
 二、伪策划。
 三、伪深度。
 当前新闻呼唤“三回归”
 一、回归信息本位
 二、回归读者本位
 三、回归文化本位:
 
 
 
 一、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