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写作
收获品质
一年之前写了一本书稿,放置在电脑里,几乎被忘记。近日突然想起,随便看了几节,好象还算可以,于是想,是把它出版公诸于世让人品评呢,还是留在电脑里,继续与我“相偎相依”?如果出版,会不会有点响动,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有点响动当然是好事,如果没有呢,岂不如原来一样,一番苦心尽付东流?如果不出版,它会不会与我一同老去,成为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出还是不出,是个问题。
记得写这部作品时将近花了两年时间,当然不是全天候,仅仅是每天中午,约一个小时。因为我大多数时候上夜班,中午,别人下班时我才到单位,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时是一天最难得的安静时候,每次写半节或一节,3000字左右。当然有时也晚上写一点,主要是弥补白天因应酬而耽误的工作量。两年后,一部30万字的东西出来了。当我回过头来读这些文字时,为自已感动,不是内容,仅仅是黑压压的满屏幕的30万文字!
一些同事问我,你的工作这么忙,哪来的时间写这么大这么长的东西。我实情相告,他们很多人都不相信。是的,连我自已都有点不相信,这是集腋成裘的力量,这也是水滴石穿的力量。无论干什么事,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时间的,关键看你个人主观意愿的程度如何,这就是毅力。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结果有时会让我们自已都吃惊!
我记得每天开始写作时,总是感到头很晕,模模糊糊,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特别是情节遇到困难时,更是想到此为止,不再自讨苦吃,我多次为写不下去甩过杯子,砸过键盘,有时甚至整天都饮食不思,情绪低落。不过还好,最后我总是还能转过弯来鼓励自已: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到底,无言的结局实在太可惜,为什么别人可以你不可以?这样,先是硬着头皮写,心灰意冷地写,大约写完1000字,就开始找到感觉,进入状态;笔畅心畅,写着写着,开始溶入到小说的情节中了,就像是看自已拍摄的一场宽银幕电影,为主人公们命运喜怒哀乐。这时候不再是我指挥笔,而是笔指挥我,真正达到文如涌泉,一泻千里,欲罢不能的境界。这大概就是艺术创造的最大幸福!
因为每天开始时的写作是最困难的,此时既要集中注意力,回忆已完成的情节,又要寻找感觉打通前后的关节,避免逻辑与情节的错误和遗漏,所以往往在前一天的写作时,我会在最精彩,最容易激起联想的地方结束,并且还写几句明日情节提示的话,这样第二天操作起来的时候,就容易找到感觉和方向,也容易快速进入写作状态,避免情节的不连贯。当然,也有状态好的时候,会对“昨日留言”感到不满意,这个时候,往往会任由思想的驰骋,全部都根据当时的感觉行事,有很多神来之笔就是偶然中得到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种字句和内容上的收获也是创作的另一个大的兴奋点,往往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消除写作疲累。
语言学家罗兰.巴特曾说:文学是语言的探险。写作的过程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过程,是一种旅行中感受快乐的过程,这个时候,灵魂中的“我”会带现实中的“我”看到很多不曾见过的风景。对于创作者而言,其真实的感觉是为写作过程本身而快乐,至于作品的成功带来的快乐和荣誉,往往是一种创作中的副产品,是社会性的,他者的。在进入状态的创作过程中,越到后来往往越害怕与我们的主人公惜别,就像旅行途中很难与一个很投缘的旅伴惜别一样。创能作让自已与自已成为了朋友,让自已更多地了解和发现自已。这是有点不可思议的!
读书可以养气,写作更能养气。我写完这部小说,人的整个心态和情志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自我感觉很能坐得住,情志多了一份定力,看问题多了几个角度。这是写作的又一大收获。可以这样说,在我写这本书的两年的时间里,不仅仅是产生了这样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这种写作培养了我无论做什么事沉下心来,认真对待,而不是急于求成的马虎,或无所事事的浮躁的定力,也让我更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观察生活与社会,学会多元地思考,而不是那种纯粹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我本位主义。这是一种远胜于作品的人生精神品质的收获!
这部书的内容比较复杂,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前些时写了一个内容简介,附于此:
滨江文学杂志社青年编辑高声扬,在文学被严重边缘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努力寻求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由于一个偶然事件,他与市委书记相识,并在媒体上广泛报道,这引起了滨江市地产商们的关注。由此,他也与媒体女记者李紫和地产商周高和黄亦建立起了很好的个人关系。
在与晚报记者李紫、大学文学教师俞菲(高声扬爱人)、房地产商黄亦的恩爱情仇中,高声扬为家所困,为情所困,为单位的人事是非所困,在这一过程中,他还要与房地商周高进行情场上的爱情较量,进行职场中的事业较量,进行进退攻守的智慧较量。他们的较量既是他们个人的较量,但也是文人与商人的较量,文化与市场的较量。
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较量中,高声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现实,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他在与各方面的较量中,由于把握了市场上的主导权(广告经营权),在单位的地位也提高了,在与职场竞争对手的反复博弈中,他得到了来自市场的力量的帮助并走上了领导岗位。他按照自已对市场规律的理解,敏锐地抓住各种机会,调整办刊思路,经营刊物,策划活动,使半死不活的文学杂志起死回生,意气风华,成为滨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
不过,在此过程中,他与大家教师俞菲的家庭走向破裂,情人李紫也为了他出走,他与地产商人黄亦因为利益和情感走到了一起。高声扬在社会上因经营文化而成功,可在家庭与情感上,因经文化而屡屡失败。小说在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需要所有人关注和回答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与家庭伦理问题,引人深思,具有一定的时代典型性。
小说人物活灵活现,情节跌宕起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语言诙谐幽默,富有感染力,特别是一些俏皮的比喻和生动的议论,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作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体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更为特别的是,小说的许多章节,独立性强,便于读者随机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