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1《摩罗诗力说》 1907 26
3《孔已已》 1919。3 38
4《药》 1919。4 38
5《明天》 1920。6 39
6《一件小事》 1920。7 39
7《风波》 1920。10 39
8《故乡》 1921。1 40
9《阿Q正传》 1921。12 40
10《社戏》 1922。10 41
13《补天》 1922。11 41
15《秋夜》 1924。9 43
16《死火》 1925。4 44
17《聪明人.傻子.奴才》 1925。12 44
18《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1926.
9
45
38《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1932 51
39《为了忘却的记念》 1933 52
鲁迅的众多作品,体裁思想写作技巧各有特色,长短不一,要说哪是名篇,哪是经典,恐怕没有谁敢下定论的。以上所谓的名篇,当然只是我心目中的名篇。这样说也不一定正确,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是从各种选本中读到的比较多的,被选家们预设了记忆的“开关”的,当我想到“鲁迅的名篇”这个词时,这些篇目就率先涌到了我的记忆中,不过,在鲁迅全集厚厚的几大本文章中,我大体是认可这些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的,尽管不免有遗珠——众多的珠——之憾。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鲁迅的小说写作年份是比较集中的,大多在37岁至45岁之间写的。而杂文写作坚持始终。他的经典高产期在37至50岁。这一点好像与人们常说的人的成功在25岁至35岁有些不符。若以以上40篇代表作为统计数据,我们可能发现,鲁迅30岁之前的代表作有2篇,占5%;30岁至40岁的有10篇,占25% ;40岁至50岁的代表作有22篇,占55%;50岁以后的作品7篇,占15%。也就是说,鲁迅经典作品的高潮产生期在40至50岁之间。这一阶段也就是1921年至1931年间。
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一阶段?我个人认为,除了作为一个创作个体,这是一个人社会知识和经验的黄金期以外,特别与中国此间的社会大气候有关。这段时间,中国社会可以说是内战外侮,双重夹击,民不聊生,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莫不心中焦灼。鲁迅先生在此间也经历了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屡次动荡,一次又一次地“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时代的创痛,个人的遭际,让鲁迅一次又一次在不能平静中提起了解剖刀一样的笔。一大批充满民族之痛与时代之痛作品由此也源源而生。
前一篇:“姜丰哺乳”事件是一场自我炒作?
后一篇:117个新词与文化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