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年当家的滋味  (好文章摘录)

(2007-06-27 09:01:28)
标签:

余秋雨

领导艺术

人到中年

   选者按语:
                       如何当好家
 
  余秋雨这篇文章写得很耐读。不过,当家的体验与年龄无关,只要处在当家的岗位上,相应的心态就会产生,有一门学问叫“领导心理学”,专门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人都是社会性的,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组织与组织,都在不断地摩擦碰撞与调和中。作为个体的人,要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方方面面的关系本已颇费脑力,如果还要营造环境,构建组织,协调内外,领导竞争,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些都是一个“当家人”应该做的。但有困难并不是说不能做好,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做,学一些“当家人”必备的管理知识很重要,但这还只是技术性的东西,还有几个必备的东西非常重要。
  首先要“为政以德”,也就是说要让人觉得你在根子上是个好人,而不是“不好的人”(并非坏人)。不好的人总是从自已的利益出发,说话办事,私心太重,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常是推诿、逃避、转嫁、冷漠等特征,作为普通人,也许只会影响自已,但是若“当家人”,则会使团队变得六神无主,人心惶惶,杂乱无章;而一个好人,特别是一个好的“当家人”当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怕牺牲、敢担风险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团队信赖,才会营造出有归属感的环境,才会形成精神的感召力。“当家人”的这些力量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保持团队的稳定。
  二是要“修已待人”,也即修炼自已,善待同事。同事是工作伙伴,是我们干事业的兄弟,大家职责不同,地位殊异,要讲一些基本原则是对的,但总的来说,还是要相互尊重,坦诚相见。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发生些矛盾,产生些分歧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如何看待矛盾和处理矛盾是“当家人”“当家”水平高下的关键之所在。善政者化解矛盾,促进沟通;不善政者,激化矛盾,火上加油。在处理矛盾中,“当家人”首先要做到公正,公道正派是化解矛盾者的基本人格要求,否则,只会是事与愿违,雪上加霜;再就是要善于主动沟通,只有有了有效沟通,才会弄清问题实质,提出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团队的经脉畅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此外,“当家人”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不同位置的人看问题角度与方式不一样,对同一个决定同一个方案的认识也不一样。这些角度包括领导角度,群众角度,专家角度,社会角度。换位思考可以让当家人在处理事务时思路开阔,决策科学,有一定的预见性,更主要的是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能“将心比心”,富有人情味。
 第三要业务精湛。要做到以上两点,已经不易,但还不够,也就是说“当家人”只会做好人是不够的,还得有高超的业务技巧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一个团队的形成,总有它的共同目标,总有它的核心业务价值,既然“当家”,必须目标清楚,核心业务精湛。目标不清楚,自已都懵懂,团队就容易迷惑前进的方向,战略上易犯错误。核心业务不精湛,没有团队的说服力,队伍的“向心力”不够,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当起家来,别人不买账,自已又力不从心。
 
 
                  中年当家的滋味 

                     余秋雨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正常方式是欢天喜地学习建设、体验多元,那么,一到中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要把“欢天喜地”减去吗,不,不能减去的恰恰是它,而学习和体验两项则都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
  人生有涯而学无涯,此话固然不错,但以有涯对无涯,必须有一个计划,否则一切都沉落于无涯的汪洋之中,生而何为因此,在学校里按课程进度学,毕业后在业务创建中学,学到中年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了,看看自己能否在哪个领域当一次家?
  这是在自己家庭之外的当家,范围也不必很大,试着做一段时间负责人,把此前的人生结果在管理他人的过程中做一番交代,受一次检验。
  当家的体验,比一般所谓的做官丰厚得多。当家,使你的生命承担更大的重量,既要指挥很多其他生命,又要为这些生命负责;当家,使你对自身行为强化为更明确的逻辑关系,让潜在的因果变成一种公开的许诺;当家,使你从自惭自羞的状态中腾身而出,迫使自己去承受众多目光的追随和期待;当家,使你在没有退路中思考个体与群体的复杂关系,领悟真正意义上的牺牲、风险和奉献。
  当家体验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对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近切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到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中年女子当过了家庭主妇再当一个社会上的大家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大气,洗刷掉因生活琐事而粘上的世俗碎屑;中年男子的当家体验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在我看来成熟男子的重要魅力在于责任心,在于一种使你的爱人和你周围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的稳定风范。
  见过大量智商并不低的朋友,他们的言论往往失之于偏激和天真,他们的情绪常常受控于一些经不起深究的谣传,他们的主张大多只能图个耳目痛快而无法付之于实施,他们的判断更是与广大民众的实际心态相距遥遥,对于他们,常常让人产生一种怜惜之情。请他们当一次家,哪怕是一个部门经理,一个建筑工地的主管,也许就好了。这些毛病,如果出现在青年人身上还有情可原,而出现在中年人身上,感觉很是不妙。因为这些毛病阻隔了一个成熟生命对外部世界的基本判断力,剥夺了他们有效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可能。人生成熟只有一季,到了季节尚未灌浆、抽穗,让人心焦。
  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人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不少老式读书人每每要求前辈学者对于早年形成的观点从一而终,否则就会因为他们尊敬的偶像不坚定而苦恼万分。我想这样的老式读书人一定没有当家体验,因此也没有进入过精神上的中年。一个人在二十几岁莽撞发表的学术观点,居然要他以一辈子的岁月去苦苦守节除非这是一个完全停滞的社会,除非这个社会只是一个简陋的是非选择题。其实即便社会停滞了,人生也不可能停滞。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因此,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生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
  明明一个大男人却不能对任何稍稍大一点的问题做出决定,频频找领导倾诉衷肠,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远远的,不敢负一点责任。在家里,他们训斥孩子就像顽童吵架,没有一点身为人父的慈爱和庄重;对妻子,他们也会轻易地倾泄出自己的精神垃圾来酿造痛苦,全然忘却自己是这座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情感楼宇的顶梁柱;甚至对年迈的父母,他们也会赌气怄气,极不公平地伤害着生命传代系统中已经走向衰弱的身影。
  这也算中年人吗?真让大家惭愧。
  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忘记中年可能是人生最惨重的损失。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人生搏斗沉淀成雍容华贵,沉重的社会责任已经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只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中年总是很忙,因此中年也总是过得飞快,来不及自我欣赏就到了老年。匆忙中的美由生命自身灌溉,因此即便在无意间也总是体现得最为真实和完满。失去了中年的美,紧绷绷地兀自穿着少女健美服,或沙哑哑地提早打着老年权威腔,实在太不值得。作弄自己倒也罢了,活生生造成了人类的生态浪费,真不应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