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做网络“隐士”

(2007-05-30 05:57:53)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于丹

易中天

谈天说地

 我不做网络“隐士”
 
近段时间,我在新浪头版博文中上发了很多篇尖锐的留言,并且用的都是实名。一天,一位喜欢上网的同事看到了这些留言,他对我说,网络上最好用网名,你的文字那么尖锐,用实名要注意产生不良的后果。我摇了摇头说,认识我的人最多1000人,我的所谓实名也只是对这1000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对千万的网名来说,实名与网名没有多大的差别。更何况认识我的这1000人至少有900人不看网络留言,还有90人不一定看得到我发表留言的这篇文章,所以说,对我来说用实名和用网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也是当普通人的好处。
同事默然。我也默然。其实,我这种说法只是一种玩笑式的自我解嘲。我敢用实名,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一个文明网民,不骂人,不耍文字牛氓,观点虽然很刻薄,但言之成理,一本正经,他们想找我也没有什么由头。更主要的是我对自已的观点很自信,在众多的留言中能独树一帜,让人信服。比如说本省作家李修文在新浪博客头版上发表了一篇诗一样的文章《遗体的痕迹》,说的是一些名人死之前的留言诗。我觉得这篇文章语言流畅,但是因为过于华丽,显得言不由衷,一看就是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洗礼的无病呻呤,娇情十足,再加上他把“遗诗”比喻为“遗体的痕迹”,非常不妥贴,文法上有问题,所以我以实名留了如下言论:
缺少生活经历的空叹。除了空潆不定的文字游戏,不知博主要表达什么意思。以“肉体的遗迹”来说“绝命诗”,有点似是而非。不知读者诸君认同否。
再比如摩罗,以一种思想家的姿态,为人开了名著书单,与老师们为中学生大学生开的书单毫无二致,我又作了如下留言:
读大学时,一位当代比较出名的作家到学校讲座。他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深的话:我从不读名著。他的话也许极端,也许违心,但是也给我们一个思路: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一定要有读名著的经历才能有意义?我们读的名著除了给我们以茶余饭后的谈资,究竟有多大影响?前人智慧的成果也许可以观览,但如果把这种观览上升为一种人生的意义,我们的人生是否反而会更加沉重?我们的大脑如果真的被这些名著的思想占据,成为“名著”的跑马场,我们自已的思想何处放飞?如何放飞?面对名人们开出的长长书单,假如有人真的把他读完,那我们还要不要有时间去入世,去读另一本社会的大书?
我的这些留言有的石沉大海,有的还引来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蔡骏在他的的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被邀请为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100位作家的评委,我就觉得很好笑,这完全是一种商业炒作,拿中国的历史文化开涮,于是写了很长一篇批评文章,发在他的留言栏里(后来我单独写了一篇博文《评百位优秀作家是一场文化作秀》在我的博客里),很多人都跟了贴。有一位人士甚至还说,很喜欢我的文章风格,让我跟他联系,帮我出书,我觉得这是一个玩笑,因为他什么联系方式都没留下,但观点被人认可,无论如何还是让人高兴的事儿。
人们常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超隐隐于网。我的观点刚好相反。隐藏在网上,自已跟别人捉迷藏,要么是对自已的观点不自信,要么想游戏一下别人,一点也不光明磊落,缺少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毫气,显得鼠头鼠脑,没有胆量,这样的“隐士”还称为“超隐”实在名不符实;在朝廷享受功名利禄,一点志向一点特长没有出头之日,得不到充分认可,便自称隐于朝,既得清名,又得实利,好不惬意,这样的所谓的“隐士”还能称为大隐?当然像东方朔那种敢于把尿撒在汉武帝的办公室里的真隐士除外。真正的隐士还是在山间田野,他们与山川河流为伍,与清风明月为伴,朝饮雨露,暮宿夕阳,看云舒云卷,听泉流鸟鸣,心有万般毫气,胸无私欲挂碍。
我不做网络隐士,正是因为我想成为山野隐士,甚至退而求其次做一个并不纯粹的“朝中隐士”,活得大度点,潇洒点,网上激扬文字,点石成金,网下修炼身心,立地成佛,这难道不是一种做人的很好境界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