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朋友吃饭打牌,刚到12点半,他便急着要告别,一问原因:于丹的《论语心得》要开讲了了。他期期都看,不能落下,急着要往家赶。我这朋友本是牌场高手,肩负我们同学中的秘书长的重要使命。这下子被《论语》弄到重学轻友的份上,着实让人吃惊。大学中文系,我们的古汉语课,他可是连老师的名字都记不全的啊!
看来,中央台《百家讲坛》的魅力着实不小,甚至成了防赌防盗(当然有点夸张)的软力量。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学术是深奥的,教授是清高的。这两样东西往往离世俗的社会生活很远很远,学术和教授如此受社会的关注和热捧,易中天甚至被冠以“学术超男”的美称,几乎出于所有人的意料。这之中是否存在更为广阔的时代因素呢?
当然!
在我看来,市场竟争的压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各行各业都渴望生存智慧,所有心灵都需超度安抚,芸芸众生希望“消闲”减压。冰冷的现实和忙碌的他人都不可能满足人们的这一欲望。怎么办?这是一个巨大的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市场。正在这时,央视的平台与教授们的合作暗合了他们的这一需求。人们在这里听讲经,听故事,从故事中明白道理,学习经验,从故事中超度心灵,施放压力。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娱乐休闲,无论是教授还是听众,都是娱乐场中的主客体,娱人的同时娱已。其实,娱乐成为社会的巨大需要早就表现出来,为什么黄金周人满为患?为什么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能风靡全国?为什么各类造秀能长成为衰?为什么各类竞猜人山人海?一个词:需要。满足这一需要的个人和机构肯定就会火爆。现在正在兴起的国学热,很多人都从学术的冰窟中寻求解释,他们忘记了是竟争的复杂生活需要人们寻求平衡和智慧,而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一种平衡学,君臣、上下、父子、同业,都需要平衡。而这些都隐藏在传统文化的典籍中。学术的娱乐化正好为人们在轻松的心态下寻找、学习、汲取这种文化打开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便捷通道。这才是易中天们火爆的终极原因。
所以,要说学术娱乐的路还要走多久,我看,这才是起步,这才只是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处世工具的重新开始!正如麻将作为一种文化和工具几经沉浮一样,学术娱乐作为一种工具可能也要历经沉浮,重要的是,它开始了。也正因为这样,我对我那位“重学轻友”的同学给以理解,毕竟,无论是打麻将还是看讲座,都是在享受着古老中化文化的荫庇,我们没有必要厚此而薄彼吗!
前一篇:"八股文"也是好文章
后一篇:独步红尘(10年前的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