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基因诗歌美学杂谈 |
分类: “文化基因”系列 |
《杜甫为什么多次用“白日、青春”对仗?》
___《中国文化基因研究》之“美学基因”篇和“诗歌基因”篇
老杜诗中喜用“白日、青春”做对,如: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乐游园歌》)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院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次空灵岸》)
有人甚至以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白日”应作“白首”,因为“白日”和“青春”语意重复。这真有些抹杀老杜喜用“白日、青春”的苦心。
那么,“白日、青春”为什么这样受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的偏爱呢?为什么老杜不怕有人以为语意重复而屡屡使用呢?在这里,老杜向人们传递着什么特殊的信息?
不要小看了这“白日、青春”,它在周秦等时代的诗歌中,特别是在南方文学中,有着某种关键词语的作用。其典范的例证如,《楚辞.大招》首句:“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再如《楚辞.哀时命》的末句:“愿一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另如《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白日”是指太阳的光明普照,“青春”是指春天的生机盎然,泛指天地的作用(上天的照临人寰,大地的庶物群生)。这在农桑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多用于庄严的场合,甚至是一些仪式上的定场诗句(或起兴)或终场诗句。所以,它在《楚辞.大招》的首句和《楚辞.哀时命》的末句(“白日、青春”略变化为“阳春、白日”)出现,不是偶然的。王逸注“青春受谢,白日昭只”为:“以言魂魄亦宜顺阳气而长养也。”说明是用“白日、青春”点明了《大招》的安魂曲、招魂曲的题旨。
“愿一见阳春之白日,恐不终乎用年”,也点明了《哀时命》悼念屈原“恐随草木徂落,不终年命”(王逸注)的命意。
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白日、青春”变化为“春日”和“(载)阳”]虽是描写女子春日采桑,良辰美景;而因全诗是“陈王业”的(《毛诗.小序》:“《七月》,陈王业也”,指周公的王业),歌功颂德,仍然是肃穆庄严的。
甚至,像《大戴礼.公冠》:“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皇皇上天,照临下土”就是“白日”意义的诠释。“集地之灵,降甘风雨”也就是“青春”蕴义的推衍。
《文心雕龙.祝盟》进而指出:“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交;‘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这就涵盖了“白日、青春”的本意。“唱于迎日之拜”:从中还可看到古人太阳崇拜之风的孑遗。
老杜多次使用的“白日、青春”,与“白日、青春”的原始意义有关,但又隐括着推陈出新的“文化密码”和“美学基因”,是具有多义性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流露着喜中含悲的意味。
《大招》和《哀时命》本是招魂曲、安魂曲的杰作;《文心雕龙.祝盟》就夸赞说:“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纚也。”
《文心雕龙.哀吊》则说:哀吊的文字,应“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老杜使用“白日”和“青春”的典实,虽与招魂无涉,却因为《大招》、《哀时命》那种“情主于痛伤”的调子的影响,使杜甫在用典时,总离不开悲情(或喜中含悲)。
试看《乐游园歌》,虽然写的是盛世的欢宴、皇帝的仪仗等;然而,“只今未醉已先悲”,不但充满身世之感,那种盛极而衰的氛围也是呼之欲出的。
《题省中院壁》则是老杜短暂的“左拾遗”任内所写,宫廷斗争压迫着诗人正直的心灵,诗人不过是强作欢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然是诗人“喜欲狂”心境的产物,然而,“初闻涕泪满衣裳”,离不开眼泪,没想到最终归家还乡是一场泡影。
而《次空灵岸》也是浪迹天涯之际的聊作开心之语;其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偏照”在深层还影射着太阳也并非光明普照(《杜诗镜铨》引黄生注:“峭壁隐天,故有白日偏照之语”。)
—总之,“白日”和“青春”的“文化密码”和“美学基因”也包含着“悲”的意味,而这种悲情其实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大的话语环境的折射和反映。
其二,是体现“白黑分明”、是非分明。
杜诗善以绚烂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入诗,这是诗论家公认的。相对而言,在颜色之中,白和青(黑或绿)倒是比较单纯的。“白日”和“青春”虽不是直接表现颜色,但“白日”联想昼间的白,“青春”隐喻春草的青(绿),“白、青”对比,又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楚辞.大招》的王逸注,就说“青春”是“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对于“白日”则注曰:“日色黄白。”“白、青”对照,又可以引申变化为“白黑”。(顺便提一下:在历史上,商朝尚白,周朝尚黑,也正好是白黑对立。)
唐代以前,“白黑”已有“白黑分明”即是非分明的含义。如《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楚辞.怨思》:“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汉书.薛宣传》:“(薛)宣…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所以,“白日”和“青春”又体现着白黑分明、正大光明,无私正直…。
老杜身处乱离的岁月,遭遇朝政的腐败,忍受阴冷的气场,所以无时不在期盼正大光明,冲破政治阴霾。深谙“主文谲谏”的杜甫,又不愿经常以尖刻的语言针砭社会。因之,他有时宁愿以“白、青”对照这种单纯的意兴和诗情,构筑一种半隐半现的“文化密码”。——“白日”和“青春”就在无形之中,向人们传达着一种主张白黑分明、追求正大光明的王道政治的“愿景密码”。这也是与老杜所向往的“听‘箫韶’”的境界(见杜诗《有感五首》之四)一致的。
(“青春”还有“青春少年”的含义,老杜较少使用。)
以上两点,是笔者读杜诗的一点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总之,杜诗中“青春、白日”的对仗,是古典诗歌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精粹的古典知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甚至无人能够比拟),传承着美不胜收的“美学基因”,我们应该万分珍惜,好好的继承下来。
___《中国文化基因研究》之“美学基因”篇和“诗歌基因”篇
老杜诗中喜用“白日、青春”做对,如: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乐游园歌》)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院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次空灵岸》)
有人甚至以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白日”应作“白首”,因为“白日”和“青春”语意重复。这真有些抹杀老杜喜用“白日、青春”的苦心。
那么,“白日、青春”为什么这样受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的偏爱呢?为什么老杜不怕有人以为语意重复而屡屡使用呢?在这里,老杜向人们传递着什么特殊的信息?
不要小看了这“白日、青春”,它在周秦等时代的诗歌中,特别是在南方文学中,有着某种关键词语的作用。其典范的例证如,《楚辞.大招》首句:“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再如《楚辞.哀时命》的末句:“愿一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另如《诗.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白日”是指太阳的光明普照,“青春”是指春天的生机盎然,泛指天地的作用(上天的照临人寰,大地的庶物群生)。这在农桑社会中,是十分重要的。但多用于庄严的场合,甚至是一些仪式上的定场诗句(或起兴)或终场诗句。所以,它在《楚辞.大招》的首句和《楚辞.哀时命》的末句(“白日、青春”略变化为“阳春、白日”)出现,不是偶然的。王逸注“青春受谢,白日昭只”为:“以言魂魄亦宜顺阳气而长养也。”说明是用“白日、青春”点明了《大招》的安魂曲、招魂曲的题旨。
“愿一见阳春之白日,恐不终乎用年”,也点明了《哀时命》悼念屈原“恐随草木徂落,不终年命”(王逸注)的命意。
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白日、青春”变化为“春日”和“(载)阳”]虽是描写女子春日采桑,良辰美景;而因全诗是“陈王业”的(《毛诗.小序》:“《七月》,陈王业也”,指周公的王业),歌功颂德,仍然是肃穆庄严的。
甚至,像《大戴礼.公冠》:“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庶物群生,各得其所。…”——“皇皇上天,照临下土”就是“白日”意义的诠释。“集地之灵,降甘风雨”也就是“青春”蕴义的推衍。
《文心雕龙.祝盟》进而指出:“周之太祝,掌六祝之辞。是以‘庶物咸生’,陈于天地之交;‘旁作穆穆’,唱于迎日之拜。”这就涵盖了“白日、青春”的本意。“唱于迎日之拜”:从中还可看到古人太阳崇拜之风的孑遗。
老杜多次使用的“白日、青春”,与“白日、青春”的原始意义有关,但又隐括着推陈出新的“文化密码”和“美学基因”,是具有多义性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流露着喜中含悲的意味。
《大招》和《哀时命》本是招魂曲、安魂曲的杰作;《文心雕龙.祝盟》就夸赞说:“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纚也。”
《文心雕龙.哀吊》则说:哀吊的文字,应“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老杜使用“白日”和“青春”的典实,虽与招魂无涉,却因为《大招》、《哀时命》那种“情主于痛伤”的调子的影响,使杜甫在用典时,总离不开悲情(或喜中含悲)。
试看《乐游园歌》,虽然写的是盛世的欢宴、皇帝的仪仗等;然而,“只今未醉已先悲”,不但充满身世之感,那种盛极而衰的氛围也是呼之欲出的。
《题省中院壁》则是老杜短暂的“左拾遗”任内所写,宫廷斗争压迫着诗人正直的心灵,诗人不过是强作欢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然是诗人“喜欲狂”心境的产物,然而,“初闻涕泪满衣裳”,离不开眼泪,没想到最终归家还乡是一场泡影。
而《次空灵岸》也是浪迹天涯之际的聊作开心之语;其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偏照”在深层还影射着太阳也并非光明普照(《杜诗镜铨》引黄生注:“峭壁隐天,故有白日偏照之语”。)
—总之,“白日”和“青春”的“文化密码”和“美学基因”也包含着“悲”的意味,而这种悲情其实是盛唐由盛转衰的大的话语环境的折射和反映。
其二,是体现“白黑分明”、是非分明。
杜诗善以绚烂的姹紫嫣红的色彩入诗,这是诗论家公认的。相对而言,在颜色之中,白和青(黑或绿)倒是比较单纯的。“白日”和“青春”虽不是直接表现颜色,但“白日”联想昼间的白,“青春”隐喻春草的青(绿),“白、青”对比,又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楚辞.大招》的王逸注,就说“青春”是“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对于“白日”则注曰:“日色黄白。”“白、青”对照,又可以引申变化为“白黑”。(顺便提一下:在历史上,商朝尚白,周朝尚黑,也正好是白黑对立。)
唐代以前,“白黑”已有“白黑分明”即是非分明的含义。如《楚辞.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楚辞.怨思》:“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汉书.薛宣传》:“(薛)宣…所贬退称进,白黑分明。”所以,“白日”和“青春”又体现着白黑分明、正大光明,无私正直…。
老杜身处乱离的岁月,遭遇朝政的腐败,忍受阴冷的气场,所以无时不在期盼正大光明,冲破政治阴霾。深谙“主文谲谏”的杜甫,又不愿经常以尖刻的语言针砭社会。因之,他有时宁愿以“白、青”对照这种单纯的意兴和诗情,构筑一种半隐半现的“文化密码”。——“白日”和“青春”就在无形之中,向人们传达着一种主张白黑分明、追求正大光明的王道政治的“愿景密码”。这也是与老杜所向往的“听‘箫韶’”的境界(见杜诗《有感五首》之四)一致的。
(“青春”还有“青春少年”的含义,老杜较少使用。)
以上两点,是笔者读杜诗的一点体会,敬请方家指教。
总之,杜诗中“青春、白日”的对仗,是古典诗歌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精粹的古典知识(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甚至无人能够比拟),传承着美不胜收的“美学基因”,我们应该万分珍惜,好好的继承下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