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国智慧”系列
http://s8/middle/001ycNOrzy7gmNFbn2r8b

对施一公先生的演讲《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这个科学门外汉,有一点小感想。

施一公不久前在世纪大讲堂的演讲,也部分涉及这个课题。

牛顿说第一推动力是上帝。可见在他那里已经有对物理的客观性的终极怀疑。

爱因斯坦说(虽然是修辞性的比喻):量子纠缠像幽灵...。

施一公说:量子纠缠:神鬼也可能有...。

他还说,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但从本质上说,施一公在这里并没有超出牛顿多远。 严肃的科学家常有这种终极怀疑。

(霍金说,第一推动力的问题,科学可以回答,不必是上帝。)

施一公在世纪大讲堂上说:

狗比我们嗅到的多,

老鹰比我们看到的多,

我们看到的,不一定真实。

我们看到的颜色较少,比有些动物少。

而且,物体根本无颜色。

我的外行话是:

人类,是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产物。

人类以自身、数学知识和“制造”业,证实了世界的存在。

人类的感官虽然不

分类: 诗歌
http://s8/middle/001ycNOrzy7bwlJYLCWfa

二女许燕又有新词贡献给大家:《破阵子 .观洛神赋图有感》。

许燕说: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他叙述了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而大多数的人们都接受了《洛神赋》是曹植对兄长曹丕之妃甄氏的爱恋与怀念的说法。

顾恺之用了近6米的画面来转述这个故事,画卷打开处一线松冈,人疲马倦,都在极放松地休息,表现的是原文中所交代的'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曹植一行来到洛水之滨,怅望远方,恍惚中洛神出现了。画家参照赋文叙述,描写了'相遇、洛神嬉游、相识、同庆、离别'等主要的情节片断。画家以远近山林、清溪垂柳等简单的背景将各个情节连串起来,画面的空间感在观看时已经很巧妙地转化为时间的行走。我们不再是在同一时间的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而是随着景致的穿插,走入了曹植和洛神奇遇的全部过程。

从技法上看,此卷中画家对山水的处理是十分典型的早期中国山水画画法,即所谓的空勾无皴,用匀细线条勾出轮廓,再以石绿渲染,不同于成熟之

标签:

文化

杂谈




小女许燕的新作《一剪梅 网购》,与时下“网购诗”相比,是毫无逊色的,而且是饶有新意的:

一剪梅 网购

“仲夏难识司雨郎。
躲进西楼,不问炎凉。
恣慵懒电脑随身,食指轻拂,商铺开张。
妃念荔枝茶不香。
骏马红尘,牵动唐皇。
而今咫尺即天涯,率土之滨,遍布蛛娘。”

(许燕作于2016年6月13日)
(作者自注:蛛娘:蜘蛛仙。这里用蜘蛛织的网比喻如今遍布各地的网络。)

我们从网上看到,网购诗确实挺火。如:

'江南时报
如果古代有网购,诗人会写些什么?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偏远地区不包邮”


    如果古代有网购,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会不会有写关于快递的诗呢?前几天微博网友“twitwi”验证了这个问题。一天时间内,这条微博就引来近4万名网友转发,一天时间转发近4万次,7000多名网友还在评论中争当“诗人”,争相改编起唐诗宋词。“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顺丰来”等恶搞金句频出,脑洞大开、诗兴大发的网民们个个都是真正的段子手啊!
    突发奇想引发
标签:

文化基因

诗歌

美学

杂谈

分类: “文化基因”系列
《杜甫为什么多次用“白日、青春”对仗?》
___《中国文化基因研究》之“美学基因”篇和“诗歌基因”篇




老杜诗中喜用“白日、青春”做对,如: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乐游园歌》)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院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次空灵岸》)

有人甚至以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白日”应作“白首”,因为“白日”和“青春”语意重复。这真有些抹杀老杜喜用“白日、青春”的苦心。




那么,“白日、青春”为什么这样受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的偏爱呢?为什么老杜不怕有人以为语意重复而屡屡使用呢?在这里,老杜向人们传递着什么特殊的信息?





不要小看了这“白日、青春”,它在周秦等时代的诗歌中,特别是在南方文学中,有着某种关键词语的作用。其典
标签:

杜诗

分类: 杜甫研究
   
本篇摘要:试论“诗仙、诗圣”称号在内涵中的定位,及其在外延上的历史变化。古人关于“诗仙、诗圣”的内涵,是由较浮泛而转为精准的;所以其外延开始未固定于李白、杜甫,而是涉及几位其他诗人。随着
标签:

杂谈


我在上一篇博客<文学史上的不谐和音___谈谈古代若干文人“德”与“才”的乖背现象及有关问题​>中,说到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认为沈括在乌台诗案中起了坏作用,我有点想不通。由于我的博文略长,观点可能被淹没,现在再饶舌几句。


其实,我的观点并不新鲜,早有人发表过不同意余先生意见的文章。他们有的跟我观察的角度略有不同,有的观点相同。

先重复一下我上篇博文中的观点: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提到沈括在乌台诗案中起了坏作用,并颇为叹息;似乎觉得人们尊敬的、有大才的沈括,怎么会这样呢?
​孔凡礼撰《苏轼年谱》卷12:熙宁6年(1073)7月,也概括了这样一条:“沈括察访两浙,与(苏轼)论旧。括还朝,奏苏轼近作诗皆讪怼。”

​按,原始史料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元丰2年12月庚申,引《元佑补录》:“(沈)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其后李定、舒擅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


​这里有几个问题:
R
标签:

文化基因

分类: “文化基因”系列

     

  本文谈谈 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在文化史等方面的特点。应该郑重指出,这本巨著,负载着相当的“文化基因”,即:女史基因、文学史基因、民族斗争和融合基因。

同时,是对本博客小文中相关篇章(如“钱谦益现象''那篇)的补充和注解。本文使用了旧作的材料,谨对涉及的人士表示谢意。

     

 

柳如是,是文化史上的奇女子、刚烈女子、多情女子。但是自明末清初以来,直到二十世纪末,近四百年间,对她是褒贬不一的。下焉者视为扰攘名教的烟花女子,“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陈寅恪语);上焉者誉为“诗史”。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柳如是虽有才情,能诗善画,但是由于出身于青楼,社会地位卑微,还由于受后来的丈夫钱谦益(字牧斋)的牵累,所以她的诗文、事迹是长久被湮没甚至误会的。钱谦益始则因降清而受到知识分子乃至老百姓的谴责;继而因参与反清活动而受清廷的追究;竟落得个这般下场:明的降臣(他后期的复明活动反而不彰 )和清的贰臣。因之在《清史稿》中堕入“贰臣传” 。是陈寅恪氏的《柳如是别传》等,剔隐发微,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