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智慧”系列 |
对施一公先生的演讲《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我这个科学门外汉,有一点小感想。
施一公不久前在世纪大讲堂的演讲,也部分涉及这个课题。
牛顿说第一推动力是上帝。可见在他那里已经有对物理的客观性的终极怀疑。
爱因斯坦说(虽然是修辞性的比喻):量子纠缠像幽灵...。
施一公说:量子纠缠:神鬼也可能有...。
他还说,也许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但从本质上说,施一公在这里并没有超出牛顿多远。 严肃的科学家常有这种终极怀疑。
(霍金说,第一推动力的问题,科学可以回答,不必是上帝。)
施一公在世纪大讲堂上说:
狗比我们嗅到的多,
老鹰比我们看到的多,
我们看到的,不一定真实。
我们看到的颜色较少,比有些动物少。
而且,物体根本无颜色。
我的外行话是:
人类,是微观和宏观世界的产物。
人类以自身、数学知识和“制造”业,证实了世界的存在。
人类的感官虽然不
分类: 诗歌 |
二女许燕又有新词贡献给大家:《破阵子 .观洛神赋图有感》。
许燕说: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他叙述了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而大多数的人们都接受了《洛神赋》是曹植对兄长曹丕之妃甄氏的爱恋与怀念的说法。
顾恺之用了近6米的画面来转述这个故事,画卷打开处一线松冈,人疲马倦,都在极放松地休息,表现的是原文中所交代的'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曹植一行来到洛水之滨,怅望远方,恍惚中洛神出现了。画家参照赋文叙述,描写了'相遇、洛神嬉游、相识、同庆、离别'等主要的情节片断。画家以远近山林、清溪垂柳等简单的背景将各个情节连串起来,画面的空间感在观看时已经很巧妙地转化为时间的行走。我们不再是在同一时间的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而是随着景致的穿插,走入了曹植和洛神奇遇的全部过程。
从技法上看,此卷中画家对山水的处理是十分典型的早期中国山水画画法,即所谓的空勾无皴,用匀细线条勾出轮廓,再以石绿渲染,不同于成熟之
标签:
文化杂谈 |
标签:
文化基因诗歌美学杂谈 |
分类: “文化基因”系列 |
标签:
杜诗 |
分类: 杜甫研究 |
标签:
杂谈 |
标签:
文化基因 |
分类: “文化基因”系列 |
同时,是对本博客小文中相关篇章(如“钱谦益现象''那篇)的补充和注解。本文使用了旧作的材料,谨对涉及的人士表示谢意。
柳如是,是文化史上的奇女子、刚烈女子、多情女子。但是自明末清初以来,直到二十世纪末,近四百年间,对她是褒贬不一的。下焉者视为扰攘名教的烟花女子,“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陈寅恪语);上焉者誉为“诗史”。这究竟是什么缘故?
柳如是虽有才情,能诗善画,但是由于出身于青楼,社会地位卑微,还由于受后来的丈夫钱谦益(字牧斋)的牵累,所以她的诗文、事迹是长久被湮没甚至误会的。钱谦益始则因降清而受到知识分子乃至老百姓的谴责;继而因参与反清活动而受清廷的追究;竟落得个这般下场:明的降臣(他后期的复明活动反而不彰 )和清的贰臣。因之在《清史稿》中堕入“贰臣传” 。是陈寅恪氏的《柳如是别传》等,剔隐发微,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