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子月亮》的温暖课堂
(2014-03-24 18:37:31)
标签:
相信童话的红鞋子篮子月亮四年级图画书上海市闵行区申莘小学 |
分类: 课堂内外 |
最近读了几本与“月亮”有关的绘本,初读这本《篮子月亮》时,说实话,我真没有觉得和“月亮”扯得上多大关系。但是,在和孩子们一起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起经受了一次丰富的过程,继而又从这样的丰富中纯粹了出来,感觉那样奇妙!
因为孩子们课前已经通读过这本绘本了,课上,我便单刀直入,问大家:你觉得这本图画书为什么起名为《篮子月亮》?
两个孩子说了自己的理解:
因为这个故事里的爸爸总是在满月的时候把他们编好的篮子挑去城里卖;
因为他们所编的每一个篮子就像一个圆圆满满的月亮……
从题目切入后,我抛给了孩子们的是一个开放的话题:谈谈你对这本绘本的印象和感想。
举手的孩子很多,请了黄奕来说:我觉得那些城里的人不应该这样嘲笑爸爸和男孩子……
继而,孩子们七嘴八舌念起了城里人的嘲笑:“破篮子、烂篮子、乡巴佬卖篮子。那些山里人那,除了篮子还是篮子,什么都不懂。”
陆黄小白马上说:怎么能嘲笑这些编篮子的人呢,这手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顺着小白的话,带着孩子重温了附在书下面的“后记”。
既然说到那些人不该嘲笑他们,我便让孩子们来发表发表他们对此的看法。好多孩子对此很有表达的欲望——
李悦:我觉得那些编篮子的人们和月亮是一样的。月亮总是晚上默默地发着微光照亮着整个大地,每个月在它没有圆的时候也那么默默发着微光,直到满月的那一天,它就把圆满给了大地,给了世界上的所有人;做篮子的人们也是这样,日复一日做着篮子,到了满月那一天,他们就把篮子带出去卖给需要的人们,把他们一个月来的劳动成果带给大家。
小白:我觉得那些城里的人那样说大山里的人,可能也不是存心的,他们城里人可能就是不懂山里的人,就凭印象觉得他们没知识没文化,所以会那样嘲笑他们。
刘柽烨:我觉得那些城里人太自私了,如果没有山里人带来这些他们日日夜夜做出来的篮子,城里人自己的生活就会变得不方便啊!
……
听着孩子们的交流,我感慨于孩子们的善良,更多的是感慨于他们的善于思考,我说:“是呀,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些在默默劳动着的人,才给大家提供了更方便、优越的生活。这些城里人一边在享受着这些方便,一边却在嘲笑他们。
“是侮辱!”
“看不起。”
“贬低他们。”
“歧视!”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问孩子们:做篮子的都是些什么人?
好几个孩子冒出声:山里人。
金羽瑶说:他们是纯洁、善良的人、
吴雪琪说:他们是勤劳的人。
“他们勤劳、淳朴,他们应该被看不起么?”我问。
孩子们一个个都摇头。
吴雪琪站起来说:他们在为这个世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不应该被看不起。
于是,再次带着孩子们重温“爸爸”和他的朋友们编篮子的片段,和着画面问孩子们:你们觉得他们把篮子带到城里去买,开心么?
孩子们似乎连想都没想,马上异口同声地说:“开心!”
因为前面的铺垫,孩子们作这样的回答,我倒是有些意外,追问他们:为什么,怎么理解到的?孩子们是这样回答的——
李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很多,这样的时候,即使有些什么不好听的,他们也觉得可以不用在乎的。
金羽瑶: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城里人所说的可能也只是有口无心的,他们最终还是会买篮子的,只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罢了;而且卖掉的篮子,“爸爸”他们可以赚到钱生活。
孙捷:因为山里的人们在山里编篮子就很有意思,他们还可以把自己付出劳动编成的篮子,卖给城里人,不管怎么样,很多城里人会买。
陈珊琦:也许,居住在山里的这些人都比较穷,卖了篮子可能就可以换取很多食物给家里的人。
接着珊珊的话,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做篮子,只是为了赚钱的话,如果选择一些别的工作来从事,也可以赚钱,养活家人,而为什么他们总是那么开心地做篮子去城里卖呢?
陈珊琦不假思索就回答了我:因为这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份绝活要传下去。
孩子能理解到这一层,我都被感动了。
下一个问题,我又转了方向:既然大家都觉得,爸爸他们去城里是开心的,为什么故事中的小男孩一直想跟着爸爸进城卖篮子,爸爸却一直不肯带他去?
陆子林说:爸爸怕城里人的嘲讽带给孩子阴影。
谭楚楚说:原本这个小男孩对做篮子这件事情有着非常美好的向往,爸爸可能怕带他去城里后,受到影响,破坏了他原本对于编篮子的美好的想象。
顺着孩子们的感受,我们回到了绘本的画面,来到那座嘲笑他们的城市,回到那座养育他们的大山,一起聆听妈妈对这个受伤男孩所说的话:
“大树知道我们懂得什么,哈德逊的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
下面是孩子们对于这段话的理解——
刘柽烨:他们生活在山里,山里有很多很多树,这些大树一直陪伴着这里的人们,大树一直都能看到这些人们默默无闻地为这个世界贡献着什么。
陆黄小白:懂我们的人总是有的,如果你只在乎一些哈德逊的人的看法,而忽略了真正懂你的人,那根本就不值得啊!
我问孩子们:在你的人生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时候?当别人对于你做的事情嘲笑时,你会觉得这个事情会没有力气做下去,有时候也会怀疑自己的坚持?很多孩子在暗暗点头,这个时候他们似乎也开始思考“妈妈”所说的“不重要”!
是啊,我们的孩子开始带着生活的沉淀走进书中进行思考了,但是书中的小男孩明显还没有懂得妈妈对他说的这句话的深意……
一群孩子站了起来,大声读着:
“风在看着我们,他知道谁是可以信任的。”
“听到风说的话,有人把它唱出来,变成音乐;有人把它写出来,变成诗。而风教我们把它说的话编成篮子。”
我问孩子们,这些话能看懂么?
几乎没有孩子举手,于是,我转问:你觉得乔大叔嘴里的“风”是什么?
那一瞬间,孩子们又高高举起了小手,争相交流——
刘柽烨:我觉得“风”是他们的祖先们,“风”也可能是一些需要他们的城里人;
王天芸:“风”就是他们自己,身边的伙伴们;
谭楚楚:“风”是他们创作这些篮子的灵感;
李家欣:“风”是大山上面的所有陪伴他们生活的树木:
金羽瑶:“风”可能是那个一边照着大地,一边听着我们说话的月亮;
刘柽烨:也可能就是一直珍爱着我们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世界
……
孩子们的回答让这个课堂瞬间温暖了起来,是呀,正因为如此,小男孩也懂得了,其实有更多比那几个讥笑我们的城里人更重要的人、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在等待我们的付出,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为着那几个人而耿耿于怀,否定了自己曾经认为的那些美好么?
“没有!”孩子们的回答掷地有声。
我们一起徜徉在绘本最后的温暖里——
“我随着风,飘上去,飘下来;在夜晚的枝条中,在黑暗的枝条中,上下穿梭。这是风在编织。编好的半个月亮挂在空中。月光下,似乎每片树叶都在向我行礼。”
下面的谈话,我们显得更为轻松,孩子们交流着曾经看到过、接触过、听说过的手工艺劳动者,甚至更多的劳动者,有几个孩子在这样一个温暖的课堂上眉飞色舞着……
末了,和我的孩子们谈道:“这样的一本书,它不仅仅在告诉着我们,作为一个劳动者,应当受到尊重,同时,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在付出着的个体,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尊严,要有自己的坚持!人生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很多有阻力的事情,而往往阻力越大,价值也可能越大,对整个人类乃至整个世界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更大!所以,亲爱的孩子们,很多事情都要靠坚持,有尊严的坚持!你们将来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么?”
“有!”回应如此洪亮,让这个温暖的课堂在这个点上达到了沸腾。
不管今后我们能为自己的执着与尊严打几分,至少,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面对与书中的小男孩类似的困惑时,重新想起这本《篮子月亮》,重新想起我们的温暖课堂,这一切一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更多更多的力量……而这些,已经远远、远远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