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的闭幕词(2024年9月28日成都)
(2024-10-02 16:26:06)分类: 学术 |
各位代表:
大家中午好!
我们到了会议的最后一项,也就是闭幕式。大家应该很高兴,因为这个会议就要结束了,我们终于熬到头了。本来会议是让我做总结的,后来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在各位代表和刘凤泰司长等有关领导讲话之后,给了我一分钟的时间,前面这么多精彩内容我是无法做出总结的,所以我就选择了闭幕词这个说法。按照向阳老师给出的启示,我用AI十秒钟已经写完了闭幕词,大概需要读三分钟左右。但是我觉得这不太符合我们会议的成果要求,那就让AI慢慢成长,我还是用“人脑”完成这个文本。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的会议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完成了规定的议程。大家交流了思想、报团取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还是非常震撼的。我们的学术年会一届好过一届,我们大有进步,看到了长进。
其次,我还是要讲讲我们的组织。我们组织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这个体系里,有两种分支机构,一种叫XX专业委员会,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搞学术的;另外一种分支机构叫XX分会,是服务社会的。我们的组织属于第一种,是专业委员会,对于专业委员会来说学术研究很重要。因此,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张江艳老师,还有首都师范大学的苏伟琳老师,他们的发言引领我们走向学术研究的道路。学术的问题是秘书学的生存之本。教育也好,职业也好,如果没有我们的学术研究就难以立足,就很麻烦。而学术的问题就是我们学科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讲了很多次,昨天有的老师说“胡老师讲线上的学术讲座只有39个人听”, 39个人就不少了,我觉得很自豪。
作为学术问题的体现,我们会上着重讲的是教材编写与出版问题。教材很重要,各项考核指标不尽相同,而我还是一直认为教材是一种普及性读物,学科要发展必须有专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年已经出了第三版,其中有我们的档案学卷(收录了拙作的词条)。我发消息之后,大家说希望将来第四版有秘书学卷。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代表一个学科水平的是这个学科的专著,因此我们的秘书学专著的出版也一定要跟上。
我刚才讲了,虽然我们的组织不叫XX分会,但实际上我们也有服务社会这个职能。要服务社会的话,首先就是我们对职业的研究。很多老师包括像肖云林校长的研究,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苏伟琳老师那个调查,都有职业研究的影子。我其实已经关注有关职业问题很久了,也做了相应的很多调查(2008年结题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05BTQ015)。我和我的团队2023年关于档案职业的问卷一共收到了1500余份,除去无效问卷还有1100多份,80%都是职业人员。我们是做的职业声望调查,跟大家剧透一下,我们最后的结果比秘书界的尖锐,即学历越高的对职业越不认同,非专业人员比专业人员更认同,几乎印证了苏伟琳老师那个曲线。苏伟琳老师那个曲线无非是讲学生的专业思想嘛,对吧?我们也是做职业调查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因此,将来肖云林校长写秘书职业概论,进行职业研究的时候,必须把秘书职业界定清楚。比如说在我们国家,有的人说中国的秘书有8000万,比韩国人口还多;有人说中国的秘书只有3000万,两者之间差了两个国家的人口,是吧?这个问题就需要一个界定,为什么呢?因为职业是要确定的。2024年我在一个学校参加研究生答辩,其中有的研究题目是关于红楼梦中的秘书性人物的,比如说王熙凤,比如说袭人。凡是在社会上有科层结构的(包括家庭),都会有这样的人物。如果我们不加以准确界定,那么秘书这个职业就泛化了,换句话说你所研究的职业就不确定。北京有句土话叫“满大街认亲戚”,如此你实际上就等于就没亲戚。因此,秘书这个岗位必须确定。职业只有两个要素,一个是功能,一个岗位,当然还有有酬、有规模、有规范、有职业能力等等,这个需要搞清楚。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思路,职业的研究是有规范的,不是随便说的。
与上述问题相关的是职业大赛。讲到大赛,大家呼声很高,我们委员会不是没有做过大赛,历史上我们曾经举办过三次大赛,三次大赛我都有幸担任了总裁判长。第一次是在肖云林校长那里,我去的时候大赛和年会不在一个宾馆,没有人认识这个总裁判长,我甚至没有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一步一步走来,到了第三次(2018年)的时候,由于我们委员会换届,我担任理事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免掉了我这个大赛的总裁判长。前些天我参加了另外一个组织的一个“经典大赛”的会议,他们就提了三个问题。他们那个会议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反思问题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大赛要不要办?怎样办?谁去办?但这三个问题里有两个问题都属于伪问题。只有一个问题是真问题,那就是怎么办?
当年我们在档案职业里边,举办了五届档案职业大赛,即“兰台风韵”档案职业大奖赛。在大赛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有50%的职业人员,如果职业大赛没有职业人员参加的话,那么这个大赛的含金量有多少?我们换一种说法,我觉得大赛有一个什么问题呢?不管是办的水平有多高,如果没有秘书职业人员的参加,那么大赛充其量不过是个学生活动,这个问题很重要。当然,谁来办的问题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报备全国大赛,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不能说是开天辟地,只能说是惊天动地),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英雄帖、团队都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前前后后工作做好,把氛围做好,让氛围和我们一致,让环境成就我们。
我们学会的工作,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服务社会,既不需要异想天开的口号,也不能墨守成规,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就像刚才张轶楠老师讲的那样,我们要把问题一步一步做,把想法变成现实,把现实变成我们的工作实际,从工作实际里有所收获。这样我们学会工作才能做实、做好,做到大家都满意,为我们学科做出贡献。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才能成就我们的未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些人是第一次来,有些人是我们的常客,我们委员会就是这样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希望我们这个会议像我们的学科一样,永远发展下去。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专业委员会,向承办会议的四川师范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向在百忙之中带着伤病、带着很多忧伤的心情,来到会议上的老师们,表示祝福:希望我们在这个报团取暖的日子里,在成都这个比较安逸、巴适的地方,大家的身心得到修复,慢慢地成就我们的未来。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了。国家有很多重大活动。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我们的委员会,向工作在全国秘书战线、教育岗位一线的老师们,表示衷心问候和感谢。
最后我宣布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闭幕!让我们2025年在扬州大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