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新时代高校秘书学专业创新与发展论坛暨秘书学2022年学术年会》的总结
(2022-08-06 18:35:40)大家下午好,如果一个会议上一个人出现了两次就有点烦人了,所以实在没有办法,我就充当这个比较烦人的角色。
(一)
如果算上昨天的理事会,我们一共开了一天半的会议,我们做了五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完成了2022年学术年会的各种议程,我们总结了2021年的情况,布置了今年的任务,学会领导和几位老前辈发表了致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宣传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科研项目的申报。《标准》的宣传与贯彻,是秘书学专业委员会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尽管我对这标准还在学习之中,但是也只能勉为其难帮大家念了念、熟悉熟悉,提出点问题。此外就是我们肖云林副理事长讲的问题,高教学会从去年开始就把项目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尽管这种项目是不是算国家项目,各个学校有自己的说法,但是毕竟走一步算一步对吧?积累经验,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事就是我们有三位学校老师,介绍了她们自己的经验,非常认真和仔细,能够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我们说在一线老师最辛苦,他们最了解秘书专业的甜酸苦辣,(因为)和学生在一起嘛,包括首师大的张老师做这个心理测试,这些还是很感人的,能够把学生调动起来,热爱我们专业,是首先通过热爱我们的老师,然后才热爱这个专业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一步一步的走向我们所期望的秘书岗位。所以这三个发言很重要,大家可以作为范本下面去推广。
第四件事是编辑出版工作。这个问题我比较主动,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做了5年的国家机关公务员,在档案出版社工作了10年,然后去高校当老师,并兼任了近20年的C刊主编。当年我是《办公室业务》的创刊主编,我们社长是档案出版社的社长,档案出版社不存在了,但是这个刊物还在,所以对于编辑出版我最有发言权。
首先讲图书,我们这套丛书北师大出版社花了很大力气,老师们也很辛苦,但我觉得逻辑链应该是这样,先有教学大纲后有图书,先有标准方案后有教材,教材应该在几套当中经过历练和推广,提炼出最好教材,这是第一。第二,我认为凡是成为教科书的,要讲过几轮、千锤百炼,千万不能老师都不懂,还写教材。如果这本书老师都不懂,还写出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是一个学科之大忌,还要经过锤炼才能写好。我讲这句话有根据的,我2019年到2021年在莆田学院为他们工作了两年,主要是带科研。但是有一天院长问我能不能讲一门课,即《管理文秘》。我在20多年曾经前讲过这门课,此次为了备课我就提调了我们某一个教材系列的两本精品教材,看的结果是几乎不能用,混乱无比。这是讲的是实话,因此教材一定要在大纲和标准前提下,经过千锤百炼,要几轮去磨合,才能形成好教材。
其次是刊物,我们目前为止秘书界的刊物一共有4家。其一是《秘书工作》,他们根本不参加知网的评价,甘心去做秘书人员的经验交流和领导的一个助手;其二是《秘书》杂志,上海大学主办的刊物,这个刊物办了几年之后改版,大家也看到了1年6期都是理论版,完全是变成了管理类刊物。这是因为我们找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老师,人家明确讲秘书学是C93,即管理类刊物。发表的那些所谓文学类文章在评价中很难提高分值。因为核心期刊是要算数值的,什么叫影响因子?一年当中被引用文章的数量除以一年的期刊的发表文章总数,然后得一个数值。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核心期刊产生的依据。学术界现在最认同的有两种目录,一种是C刊,C刊是南京大学的目录,另外一种是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我们秘书界的4本期刊没有一本位列其中。为什么?数据很差。顾社长刚才讲的数据只是某个名次,但收入目录的刊物与后面的差距很大啊,第一名影响因子二点多,后面的零点几。要提高名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距离太大了,时间会很漫长。其三本是《秘书之友》,兰州大学主办的。大学办的刊物其实也应该提高理论的文章的数量。其四就是《办公室业务》,顾社长已经讲了,我就不啰嗦了。
这些刊物对我们秘书专业的老师非常之重要。
当然办刊人、出版人和秘书人员的心思是不一样的,有交集但绝不一样,因为我也做过出版,我也做过编辑,我也做过老师。这里边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完全不同,但是我要找到交集,好在是一些其他的刊物,也有可以容纳秘书专业文章的栏目,比如一些核心期刊,甚至一些C刊,还有一些学报也是C刊。你的文章写得好我就不信他们不予发表?这就是说我们要提高我们自己的学术水平。
第五个问题,我们看了两个公司的一个介绍。我们看到了档案界还是很专注的,他们信息化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是他们其实只做的第一步是数字化,数字化不等于信息化。我们如果查一查教材的话,秘书领域要比档案界的所谓信息工作至少提早了10年。但是现在的程度我觉得没有他们专注。我是昨天上午讲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他们做得很好了。但是数字化只是第一步,它不等于信息化,信息化要有数据库,还能提出来,对吧?信息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表征,很清楚,能不能消除不确定性,在于它能不能构成这种表征,有没有吸引力,并不是所有的纸质的变成数字以后就可以信息化。
因此这个问题在档案界还有很长路程要走,你比如说用机器代替手工就智慧了吗?我觉得并不是智慧,只是一种“换手”而已,我们需要慢慢提高。
这是我们提到的五件事。第一完成了年会的一些日常,听到了一些激励;第二我们宣传了标准和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项目非常之重要,我们会慢慢提高;第三件事就是我们交流了一些样板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经验;第四就是编辑出版工作;第五是档案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的启示。
(二)
第二部分内容,从我个人体会上是有三大收获。第一个就是宣贯,我们终于在一次会上不是让大家去研究标准了,是站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我们的标准是这样的。那么尽管可能我们在执行当中还有些问题,但是万里长征总是迈起了第一步,未来路还很长。标准需要大家去落实,需要去研讨,需要去发现问题,需要真解决问题,这是第一件收获。
第二个收获就交流。任何会议里边主要问题就是交流嘛。大家若干年后想一想,你朋友圈的朋友有90%会议上遇见的、认识的。这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交流发现的彼此倾诉了衷肠,彼此今后会有一种支撑,为我们的人生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第三条重大收获就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比方说我们发现了和三所学校的差距,我们发现了我们和标准还有一些实力差距,我们发现了我们这个论坛和隔壁的论坛的差距。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讲上高博会,上高博会的原因在于就是说我们要跟别人比一比,不是仅仅把牌子挂出来,是我们要有质量的发言,有质量的观众,有质量的主讲人,这是我们的目标。
原来论坛更多的不是单独开的,我是去年上半年去青岛开的56届高博会,更多的论坛是在大厅里,在展厅里划的挡板。我们能不能吸引观众,我们能不能来更多的外部的听众全靠我们来讲,今年我们搬到这儿来,看起来我们就相安一隅了,而在展厅那里边有点像天桥耍把式的一样,看谁能翻得高。所以论坛好不好,关键在讲、在论,在有相对集中的问题。
(三)
以上这是三大收获。我们宣贯了、交流了、发现了,同时还有两点希望。
第一点希望是大家千万不要着急,你看我们的刘司长郝理事长王理事长年龄都很高,我岁数不小了,我们都不着急。毛主席说不要着急慢慢来,我们事情千头万绪,要排个程序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着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着急往往还出问题,对吧?
不要着急慢慢来,但是“不着急慢慢来”不是止步不前。
我们既然登上高博会这个船了,我们就要在这站住脚,讲的响、讲的开,让高教总会看到我们的实力,看到我们全国这么多高校秘书学专业老师的热情和我们的能力。我原来说过激情不代表能力,能力还是硬实力,所以我们会慢慢提高。
此外还是那句老话,就说我们还是要团结。包括学会和各高校之间团结,各高校之间的团结,以及我们老师、同学和秘书人员的团结,这个我们讲了很多遍了。
团结还有一个基础产品或者前提就是要提高。我们不能研究秘书学30年、20年、10年,还是在议论30年前的问题,而且越议论越不清楚,我们要发现增长点在什么地方。在年会的时候总结我说过了,档案专业从做档案本身到信息资源管理,到数字人文,他们居然这样走过来了。我们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大家要好好想一想。我刚才讲过了,我们说参与政务,现在总学会讲我们要搞智库和资政了,换句话说,学会的资政正好契合了我们参与政务,那我们的硬致力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要提高的地方。
第二个希望就是共享。我觉得共享很重要,学会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换句话说我们是仅仅平台而已,凭我们几个老先生的实力包括我,是无法成就我们全国秘书学这么大的事业的,还是要靠大家。你们需要我们专业委员会做什么尽管提,我们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另外大家也要毫无保留的把你们好的建议、好的思想分享给别人,只有这样我们小专业,我们这“后起”才能成为“之秀”。
这就是我讲的五个事件三大收获两点希望。
最后祝大家在陕期间心情愉快。我在会议结束时总是这样讲,我们通过开会认识了朋友,听到了讲座是件好事,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在会后,通过欣赏包括陕西在内的祖国大好山河,激发我们爱国主义热情,回去以后好好工作。
我宣布会议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