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鸿杰
胡鸿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8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逝去的栏目

(2016-11-22 10:55:19)
标签:

杂志

栏目

过去时

分类: 出版

  

前段时间,有网友发来一张截图,上面是我们杂志曾经开办的“网事回眸”栏目。真可谓有图有真相——社会记忆总是包括了刻写和体化两大部分——《档案学通讯》杂志当然不能例外。作为杂志的重要内容,栏目起到了分类文章和向读者提供结构化信息的作用;如果没有像样的栏目,杂志可能不是处于结绳刻契时代,就是体现着自媒体的天真。因此,每一个相对成熟的杂志,都会有自己相对成熟的栏目。

说来惭愧,在做了三十年编辑、主编了二十多年杂志之后,我的栏目意识却在不断淡漠。特别是主编《档案学通讯》杂志之后,栏目就成为一种可有可无、模糊不清的文章排放方式。如果从2000年算起,《档案学通讯》杂志前后开办过学者论学(博导寄语)、办刊人语、本刊专稿、理论纵横、博士文库、研究生论坛、名师访谈、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技术、教与学、他山之石、公文研究、实践经纬、档案史志、网事回眸等栏目。其中,除了适用于学术论文的通用栏目之外,真正属于特色杂志栏目的,基本已经多年未见,或者明确地说,那些栏目已经逝去。

“学者论学”(博导寄语)是《档案学通讯》杂志的一个特色杂志栏目,这个栏目的功能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使杂志有了可以称为“言论”的卷首语,而卷首语是杂志说明自己主张的重要阵地。如果没有言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杂志还处于“筐”的状态,即所谓“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说白了,就是一个大杂烩,攒出一本文字汇集而已。其二是为了彰显档案学大家的风采。比如,这些栏目先后发表了曹喜琛、王传宇、郭莉珠、冯惠玲、宗培岭、刘新安、潘玉民、窦晓光等教授的学术主张,为广大档案理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杂志增光添彩。然而,大家在任何学科都是凤毛麟角,警世名言也不太适合天天讲、月月讲,因此,“学者论学”没有多久就淡出了读者的视线。好在杂志推出了“办刊人语”,编者和读者每期都“见个面”,也不算太失礼。                                                 

   “研究生论坛”是一个精彩而又“短命”的栏目。其精彩在于,这个栏目是以“刊中报”的形式将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及精神面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加之这个栏目的刊头是由当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副院长、欧阳中石的开门弟子郑晓华教授题写,俨然一幅文化报的味道。在2000年,我国的研究生还没有扩招,在校的硕士生绝对不亚于当今某些博士生的水平,这个“刊中报”恰好给了这一群体展示的空间。其中的“名师访谈”将吴宝康、刘国能、张鑫昌、张辑哲等名家介绍得栩栩如生,“21世纪档案论坛”彰显了新一代学人的思想火花,而“新闻快递”则顾及档案学界的消息、书讯等等。可惜的是这个“刊中报”只办了四期,后来因为学术文章的版面需求和杂志的改版而永久地消失了。精彩总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

“网事回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杂志社办了自己网站。作为那个时间段的新生事物,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追捧。点击量自不必说,诸如“文档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有影响的帖子,也是比比皆是。为了呼应网站内容,杂志也开辟了相应的栏目。这个栏目的好处在于信息量大、形式灵活、新人辈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一黑到底”问题。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网站易主,这个栏目显然没有继续办下去的必要。

如果将一本杂志视为生命体,那么杂志必然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新陈代谢。就像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样,杂志的栏目也会新老更替、绵延不息。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杂志的编辑和读者,我们能够从这些逝去的栏目中获得多少经验、吸收多少营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些栏目就逝得其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