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与组织:档案职业辨析(补遗)

(2016-07-01 09:24:45)
标签:

档案

职业

分析

分类: 学术

如果从1999年《职业分类大典》颁布时算起,档案管理进入职业的“大家庭”已经有了18个年头。在我国,18年是一个人走入成年的标志。无论是修订前的“档案业务人员”,还是修订后的 “档案专业人员”,都说明社会已经认同档案管理作为一个与其他1480个职业相同的“家庭成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可以使一些业内人士摒弃传统的粗旷思维方式,从职业的社会定位出发来考虑档案管理的发展走势。其中,正确地区分社会与组织的界限,即职业与非职业的界限,则是一个考察各种问题的前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职业分类大典》的有关界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属于档案职业的范畴。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作为集中保管和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专门文化机构,可以用整体的形象向社会公众展示档案文化的存在价值,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人员是专司其职的档案管理人员。

根据《职业分类大典》指向,档案职业除了应当完成“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过渡,使档案文化在社会领域得以延续”的传统功能之外,还要在职业的定义和社会特征、职业功能、职业技能、操作规范、活动领域、知识内容、证明方式和考评指导等方面完善和发展,才能无愧于职业“家庭成员”的称号,自立于社会职业之林。

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需要引以为荣的时刻应该是遥远的将来(还会持续很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编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2] 胡鸿杰.女性化——中国档案管理的职业走向[C]//21世纪的社会记忆—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胡鸿杰.中国档案职业的形成与确立[J].档案学通讯,2006.

[4] 吴红.档案职业的走势[J].档案与建设,2004.

[5] 胡鸿杰.论档案职业的发展空间[J].档案学通讯,2007.

[6] 吴红.档案职业论[J].档案学通讯,2005.

[7] 胡鸿杰  吴红. 中国档案职业与发展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

[8] 胡鸿杰.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作者简介】胡鸿杰,男,1958年生,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辑,兼任中国高教秘书学会副会长,中国档案学会编纂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办公室业务、项目的开发与管理,著有《维度与境界:管理随想录》等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