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鸿杰
胡鸿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8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秘书学教程》·序

(2015-09-30 11:05:44)
标签:

秘书

学问

职位

秘书学

东西

分类: 出版

 

   

我与安徽大学马仁杰教授相识多年。他曾经将我的《办公室管理》课程引进他们学校,后来我们又一起合作编写了“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办公室管理》。因此,当马仁杰教授主编的《秘书学教程》书稿放在面前时,我似乎应该义不容辞地说上几句。

秘书一词最早是指宫廷里的秘藏图书,也就是说“秘书”原来是一种东西。依照我国的文化传统,一些最初的东西后来都有了延伸含义变成不是东西了——秘书就是其中一例。当然,我不是说“秘书”不是东西,而是说秘书由原来的东西延伸为管理东西的机构和人员了。现在大家谈到秘书,基本是指服务于领导的一种人员。如果按照“世事洞名皆学问,人间练达即文章”的逻辑,那么,“秘书”成为一门登堂入室的学问也没有什么值得可以大惊小怪的。

我个人认为,秘书不过是一个“管理职位”,通俗地说可以将秘书看做一个“行政助理”;他们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对处于领导职位的人提供服务或者帮助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领导”,就一定无所谓“秘书”。因此,“秘书的学问”应当是一门当之无愧的学问,秘书职位也应该是一个需要人们尊重的职位。至于处于秘书职位的具体分子是否“尽忠报国”还是“以权谋私”,应该与这个职位没有直接的关系。不然的话,人们就不会看到那些“出身贫寒”的贪官和“品学兼优”的暴君了——我想没有谁会愚蠢到为了提高效率将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的程度。

然而,在社会社生活中,一些人却将“秘书的学问”视为洪水猛兽或者“成功宝典”。就在不久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言人就列举出诸如王晓方的《市长秘书》系列(2007年),洪放的《秘书长》系列(2007年),杨川庆的《省长秘书》(2008年),于卓的《首长秘书》(2009年),阙庆安的《市委办主任》、《走向深渊的秘书》(2010年),丁邦文的《中国式秘书》系列(三部)(2010年),王清平的《秘书们》(2010年),百里无忧著《官潜:编外市长秘书》(2010年),岩波的《副省长女秘书》、《女市委书记的男秘书》(2010年),黄晓阳的《二号首长》(2011年),风中一影的《私人秘书》(2011年),杨承华的《秘书笔记》(2012年)等文学作品,认为这些作品打着反腐的旗号,诋毁秘书的现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实事求是地说,谁也不能否认在秘书领域里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去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坏事,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属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只能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方法去解决。但是,不论爱也好、恨也罢,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多少都受到一些“秘书的学问”的影响——因为这门学问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太深了,所以决不是“爱、恨”这样的非理性因素可以左右得了的。因此,大家往往会看到一些刚刚“痛斥”“秘书的学问”的人,闭上嘴之后活得怎么看怎么像秘书。

其实,作为对“秘书的学问”的理性思考,秘书活动的学术研究一直与秘书活动相伴而行。从张廷骧辑《入幕须知五种》到目前市场上各类秘书学丛书,真可谓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如果从1980年代李欣、常崇宜、王千弓等老先生不断发表“学术见解”、创办学术期刊和奔走呼吁“成立秘书专业”的时候算起,“秘书的学问”这门新兴学科已经新中国“发生”三十多年了;如果追溯我国历朝历代的“官宦之学”,那“秘书的学问”应该称得上历史悠久、学渊深厚了。至于有多少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得益于“秘书的学问”,恐怕连统计局的官员都无法算得清楚——保守地说,有个成百上千亿可能不算过分吧!

由此看来,作为一项传承文化、造福社会的活动,研究“秘书的学问”、编写《秘书学教程》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马仁杰教授主编的这本书,就是试图通过秘书学概说、中国秘书工作的发展沿革等理论研究,以及公文写作与处理、礼仪与交际等实务操作,将这种“有意义”的善举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可以相信,有心的读者一定会通过对此书的阅读,领悟秘书活动的真谛,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