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胡鸿杰
胡鸿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8
  • 关注人气:2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资源分析》•引论

(2014-05-07 09:40:20)
标签:

资源

结论

果果

大学

大会

教育

分类: 学术

人是一种喜欢回忆的动物,特别是在这个物种的某一个体上了一定岁数之后。因此,作为符合上述条件的我,在与人们讨论“管理问题”或者听到有人谈到“管理问题”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想起上大学时一本学生刊物的“口号”——在这本叫做《锤与砧》杂志的扉页上清楚地写着 “不做铁锤,就做铁砧”。当时编者的用意无非是告诉同学们,人活在世上只能扮演两种角色,诸公要及早看破红尘参透人生。个中缘由及其结果现在看来已经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说一句最为“终极”的评语,无非是“见仁见智”而已。但是,这句似乎应该被时光埋没的话却着实道出了“管理的真谛”:人活在社会上,恐怕不做(或者做不了)管理者,就一定是被管理者。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曲解为“不害人就一定是被害人”的话,我也没有办法。

我始终认为,与文史哲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学科不同,管理问题(或者称管理学)往往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解决于人们的经验之间。比如那个我曾经重复过千百次的段子《权力与规则》,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想必那些在“千百次”之外的大家,在我再一次“重复”之后也会有同感。话说——

在一次访欧途中,国家档案局代表团在用早餐时对方准备了煮鸡蛋及其食用的设备。恰巧我们团中有一位“海归”博士,他便自告奋勇地为大家讲授“设备”的用法。我觉得此法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就列举了几种“中国式吃法”——一时间早餐变成了“博士论坛”。正当大家说得兴起时,局长驾到。只见他老人家抓起一个鸡蛋,一边在餐桌上横向滚动,一边对大家说:“鸡蛋应该是这样吃的!”于是,讨论结束,大家纷纷践行“局长的方式”,并向他老人家投去赞许的目光。

作为管理者的影响力(权力),连工作之外的生活都侵蚀得如此淋漓尽致,想必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就更直观具体了。我就此得出的结论为:管理的真谛就是“权力与规则”。

如果大家觉得上述事件不过是行政机关的个案,那么我们还可以看看所谓学术圈中的故事——

近年来学术会议参加多了,渐渐让我这个学术业余爱好者倒了胃口——不是自己不明白,而是世界堕落得快。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官气。凡学术会议,必有官员出席并讲话。当然少不了桌位座次等官场文化,否则显然不够档次和专业。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官员并不识相,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外人,生生把主办方安排的致辞当成学术讲座了,无奈苦了自己也耽误了与会者。

 二是俗气。本来是学术会议,非要布置得像个婚礼:除了婚纱缺位以外,司仪、婚庆节目一个不少。更离谱的是,一些单位还找来一些学生陪吃陪喝陪娱乐。于是,声色犬马,歌舞升平,使与会者不知今昔是何年。

 三是江湖气。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术圈俨然金庸笔下的飞狐、雪山。这里不但有师兄师妹,有师父师娘,一不留神还会出来些师姑师伯等人物。一时间梁山一百单八好汉排排坐吃果果,全然没有了学术的昧道。

这个老段子叫《官气·俗气·江湖气》曾发表2009919日的《新京报》评论周刊B03版,但该报编辑却误将文章作者写成 “朱伟”了。朱伟是《三联周刊》总编辑,显然在“学术圈”中“位高权重”。好在后来报纸做了更正。由此可见,至少在当下的中国,作为名利场的所谓“学术圈”也是一个权力通吃的地方。

当然,“学术圈”里也有严肃的问题,比如有关“社会记忆”的讨论。在我为数不长的“学术”经历里,就参加过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论坛的“21世纪的社会记忆”、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与知识”和2011年江西南昌大学的“社会记忆与档案信息资源规划”。(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