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声音
(2013-10-09 10:33:05)
标签:
思路三大最大限度形式生活常识 |
分类: 出版 |
由国际期刊联盟(FIPP)主办的第39届世界期刊大会于2013年9月23至25日在罗马举行,来自美国《时代》(Time)杂志、英国广播公司等主流媒体和相关产业近千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传统期刊的状况、数字媒体的发展及其商业运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在人们的常识中,期刊或者杂志(Magazine)是一种定期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其中包含各种文章内容,是一种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的出版物。大多数的杂志的收入来源都是广告和读者的购买。据说,最早的杂志出现在15世纪,最初形式和报纸的形式差不多。后来报纸逐渐趋向于刊载有时间性的新闻,杂志则专刊小说、游记和娱乐性文章;二者在内容的区别上也越来越明显:在形式上,报纸的版面越来越大,而杂志则经装订、加封面,成了书的形式。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指出,与报纸相比,杂志的优点是“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在我国,期刊杂志按内容分为综合性与专业性两大类;按学科分,可将杂志分为社科期刊、科技期刊、普及期刊等三大类。
当然,国际期刊联盟(FIPP)及其主办的世界期刊大会不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生活常识的。世界期刊大会作为专业人士的聚会,只能关注与这个群体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比如,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即纸本)如何定位?如何处理与新媒体(即“屏幕”)的关系?等等。通过广泛的交流与讨论,在不同利益主体、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碰撞中,有一种声音或者思路渐渐清晰——为了表达方便,姑且称这种来自世界期刊大会的声音为“世界的声音”:
首先是内容为王。对于期刊杂志而言,不论什么媒体,最终赢得观众的只有其内容。尽管电子杂志(Ezine或Zine)借助新媒体(即“屏幕”)平台在一些群体中产生了共鸣,但如果忽视了内容,那只能被看做是一种“设备”的胜利——那些所谓的电子杂志,不过是设备生产商推销自己产品时赠送的“甜点”,而这些“甜点”没有太长的保质期。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就等于忘记了期刊杂志生产的本源。套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话,就会使期刊杂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罪孽大矣!当然,期刊杂志作为一种用于传播的媒体,也要关心受众的状况。面对信息时代的新人,传统媒体应该在保持自己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借鉴新媒体(即“屏幕”)的运营方式,满足一定群体的视觉、感觉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杂志在“广泛地研究各种事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方面的优势,使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即“屏幕”)成为我们的一个“链接形式”。
其次是商业模式。期刊杂志作为一种商品形式,除了争取读者订数之外,就是赢得广告客户。需要明确的是,在推动广告和数字商务时,期刊杂志品牌变得很重要。就在此次期刊大会上,英国Immediate Media的总裁浦罗(Tom Bureau)就曾经直言:“杂志不只是杂志,而是品牌,不同平台内容整合了品牌的核心价值。”比如,你是一家专业期刊,你的内容、刊名、主编、作者甚至开本、装帧、定价,都反映出你在业界的影响,都毫无疑问地构成了所谓品牌。而品牌的商业运作模式就意味着价值。作为期刊杂志的经营者,你的品牌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决定了你的未来。因此,保持自己的品牌、发展自己的品牌,就成为期刊杂志生存的关键。正如来自台湾的《时尚传媒集团》战略及事业发展副总裁张扬正所说的那样,在拓展品牌前,须先认清自己是谁、立足点在哪里,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