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内地大学录取工作的开始,一些每年都会上演、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又“季节性”地发生了:先是媒体传出沪上的两所高校为了“预录取”打的笔墨官司,然后又听说一些城市高考考分较高、原来打算报北大清华的学生转投了香港的大学。于是,大家都在反思,我们内地的大学究竟怎么了?我自己倒是觉得,单凭一二个事件就去唱红或者唱衰内地的大学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与其对上述现象超度阐释,倒不如就事论事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委。
先说大学每年一次的生源“争夺战”。这种事情的发生,应该不是只有近一二年的历史——只是“近一二年”我们的媒体比较关注这些事情,才使得公众猛然间“发现”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与大学的名字不太相称的话题。平心而论,任何一所学校都希望招到品学兼优的生源——这与一个单位希望招到优秀的员工和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但是,问题在于君子爱“才”,是否“取之有道”?很显然,无论是所谓的“预录取”还是通过其他“打电话”的方式,至少目前在我们国家都不属于合法的范畴。至于一些平日里教书育人的体面人物为了这些“争端”几乎撕破脸皮,那就只能用“不太成熟”来形容了。
再说内地的生源“投奔”香港的大学。现在大学的招生录取工作,也是一种“双向选择”:即学校可以“争夺生源”,同时也应该允许“生源”“争夺学校”。既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允许内地的考生报考香港甚至是其他更远的大学,那么一些学生按照国家规定报考那些学校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我倒是觉得,如果内地高考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都报考了内地大学才是一件不太正常的事情——因为有关数据表明,在那些大学学习的学生四年之后又会选择“留学”,这相对于一步到位来说岂不是一种浪费?
其实,无论是热衷于生源“争夺战”还是“眼红”于学生转投了香港的大学,对于内地高校来说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这种“不自信”又多半来自我们对“面子”过于的看重和对自身建设的“过于”忽略。正像一些“转投”的学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内地的大学是“为了学校”,而香港的大学是“为了学生”。不要以为我们内地的大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圈地盖大楼或者成为“XX级”就会很快“世界一流”了,许多按照科学教育发展观成就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作为内地的大学,应该静下心来做一些“为了学生”的事,不要总是希望成为娱乐圈的明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