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518

标签:
台北中国期刊协会纽约时报新周刊纸媒 |
分类: 出版 |
5月18日中国期刊协会代表团全天参加“两岸数位出版创新研讨会”,这也是我们此次来台的主题活动。会议在李敖大师的母校台湾大学集思会馆的苏格拉底厅举行,共有五位主讲人。
第一位是来自大陆家庭期刊集团的董事长文建明先生,他就“数字化时代大陆传统期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讲述了中规中矩的观点。比如,面临的问题啦、有何挑战啦、对策一二啦,连最后的话也没有什么新意——谢谢各位了!
第二位发言的是新周刊杂志执行主编、网络达人封新城,讲得是比较新潮的微博话题。其闪光点是他推荐的“微博法”:早安体、整合体、调查体、公益体、小栏目、虚拟非人类(即他们杂志微博里的“新闻猫”)。他自己号称在微博上办公,未来纸媒是@的赠品。
在下面的提问时间里,我以家人提到的本团名人为由,请教了大众“情人”杂志和“古董”杂志等问题。
第三位主讲的是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他认为应该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环节来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功能、状态。由于网络的出现,过去出版社的工作被边缘化、变得不重要了,甚至未来人人都可能是出版家,作家的独立性被伸张,并且说国外的数据表明数字出版呈现上升势头。结论是出版产业已经在改变,我们的应对只能是“自我取代”,完成从内容为王到网络服务的转变。
第四位发言的是台北市杂志商业公会的理事长俞国定先生。他除了放“案例宣传片”之外,为大家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即“为过去服务还是为未来服务?”在比较了新旧媒体的情况后,他提出我们是卖酒不是卖酒瓶的观点,并认为今后纸的东西不会消失,但必须完成从贩卖内容向贩卖服务转变。他自我调侃的一句话耐人寻味:读书不必太认真,所以今天做出版。这难道不是说我呢吗?
最后一位发言为新媒达人林之晨,具称他几乎从事过全部主流类型的新媒。其发言的线索为:虽然内容为王,但大家需要“内容”而不打算付钱。由于内容过剩和边际成本为零,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内容的价值”=两者的积,也应该为零。因此,内容的固有价值(聚众、建立品牌和影响力)实现的商业模式,即为:电子商务、实体活动、游戏、CPA/CPS(读书——写书评——连接书店——分成)和A级娱乐(服务)。成功的媒体并不是iPhone、iPad和纽约时报模式等,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即时(快捷性)、资讯(独特性)、社群媒体、双向(激发讨论)、科学(有分析和反馈,符合大家胃口)、社会化(使读者值得谁在什么地方读什么)、情景地点(当地新闻)、装置、方便和云端同步的全新媒体。他最后建议大家关掉纸质媒体。
我对他的提问则讲了“我的信心”——既然大家都必须关门,那像我们刊物这样的“古董”终于可以与那些前卫的纸媒一样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那些比较贫困的、连看纸媒习惯都没有的人群接受“全新媒体”呢?难道是用大家“关掉纸质媒体”节省下来的钱为他们配置一些新设备吗?
大家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