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培训(续)
(2010-12-15 06:06:13)
标签:
新闻出版总署gb2312核心期刊楷体时政类教育 |
分类: 出版 |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我已经在“CBD”学习一周了,也就是说再有二三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我可以顺利结业、拿到主管机关颁发的主编证书了。其实,在当今这个证书满天飞的年代,抽屉里多上一二个证书,与个人的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经过几天的学习、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
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教育工作者,能否使自己在一个有限的时间中获得有用的东西,必须取决于两个条件——好的问题和好的答案。
学习者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说白了就是他是不是带着问题来的。如果没有了这个首要的针对性,像瞎猫碰到死耗子那样去碰运气,往往会“运气”不佳。那么,具体到我自己,这次究竟是带着什么问题来CBD的呢?简单地说,我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有关部委推行CSSCI的合法性?”即教育部及其下属机关有没有权力确定所谓的“核心期刊”。其二是“我们的刊物路在何方?”即在文化及出版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学术期刊将来是一个“什么下场”。
虽然培训还没有结束,还有几个重要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没有进行,但是,我已经初步“获得”了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新闻出版总署,也就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职能机关,并不认同那个所谓的“核心期刊”。新闻出版总署认为“核心期刊”只是从国外引进并在我国图书馆界实施的一种图书资料采购的方式,不能构成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在今后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对期刊进行的各种“检查、评估、考核”中,“核心期刊”的权重将不会太高,甚至会低于期刊的校对质量。新闻出版总署至今仍然认为,所谓“核心期刊”不过是一些“社会人员”搞的一个东西,应该与教育部无关。这后一条认识,显然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
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正在顺利推进”。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计划,2010年底完成所有出版社的转企、改制,2012年(与那个有名的电影无关)完成所有报刊的转企、改制。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是“三分一转”,即管办、政企分离,公益与企业分离,内部(报刊的出版与下属的经营活动)要分离,凡是能够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具体的“分类改革”拟将报刊分为两大类和五种情况:第一类是时政类,指党报党刊(包括人大、政协……),保留公益事业单位的身份;第二类是非时政类:即“非此即彼”——不是第一的都是第二类,实行“三分一转”;其中除了上面的两类之外,还特别列出了三种情况(2+3=5):1、参照时政类的;2、学术类(转企,但由基金支持);3、没有独立法人的单位,因功能而定。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说法,报刊的改革要分轻重缓急、先分类后改革,时间要求是在两年内完成(2012年底),政策参照出版社的改革。并且强调,在包括报刊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应该始终做到“前进方向不迷失,领导权力不丢失,价值观念不丧失,文化阵地不消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大家骑着毛驴看帐本——走着瞧吧。
当然,在后面的二三天里,还会有一些重要的讲座和交流活动,我可能还会明白一些原来不明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