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能会否?
(2010-10-12 05:10:12)
标签:
美国gb2312情报学教育信息管理学院会议教育 |
分类: 学术 |
虽然新闻出版主管机关一直认为我的“会议趣谈”有调侃政治之嫌,并且将其删除出了《胡言》,但是仍然不能降低我对会议参加和研究的兴趣。因此,总是情不自主地去参加一些会议,比如,在2010年10月8至10日,就参加了由武汉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香宾大学、匹兹堡大学、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协会联合会(ALISE)、iSchools领导小组(iCaucus)合作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国际合作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其实这次会议是庆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立90周年的一部分。从会议设计上看,这种“庆典加研讨”的形式可能要比“开张加吃饭”的形式学术一些,自然也容易吸引附庸风雅之士前来捧场。我可是绝对没有“乌鸦站在猪背上只看见猪黑”的意思,因为自己就是这种会议的积极参加者。据说除了我之外,还有来自国内外数十所大学的图书情报学院院长(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到这里共同探讨新环境下图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尽管“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及其发表的“倡议书”没有好意思将我们的学科放在题目里,但还是安排了大会发言和分组的研讨,照顾了DAX的“面子”。这对于我们这些比较看重面子的学科和国度来说,可能“意义大于本身”——即便从哲学高度去言说,也是没有了必要的形式(包括面子)内容就不复存在了。所以,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人们大可不必为此大惊小怪。至于这次会议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登陆http//www.sim.whu.edu.cn去浏览,我就不在这里废话了。
我更想表达的是,这次会议可能成为自己“对会议参加和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可能具有某种标志意义。具体地说,就是我今后可能尽量将对会议的兴趣放在“研究”而不是“参加”方面。因为在我看来,参加一些会议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学术会议,除了自身的体力和精力之外,是需要一定的学术背景的。就好比说我有一天一不小心走进了一个正在研究神州250号发射的会议,并且还有幸或者不幸地被列为了“发言者”,那将是一见多么尴尬的事情呀!
当然,如果自己已经到了逐渐失去参加会议的“体力和精力”,更没有参加会议的“学术背景”的时候,那还有参加会议的必要吗?
起码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家里“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