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七十年代”(四)
(2010-08-27 09:38:25)
标签:
单行本地耳自行车升学鲁迅山西情感 |
分类: 拾遗 |
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老师,都会给我的“七十年代”增添许多色彩。特别是对一个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西山矿务局的那种准山区生活更是非常新鲜。比如,由于是下山的缘故,上学的时候从我家到学校几公里的路程骑自行车只需要蹬38下,而放学回家,如果再加上顶风,绝对可以达到一个自行车专业运动员的强度。也许是一种巧合吧,当年山西的自行车运动非常发达,以至于有些工厂都会举办自己的自行车运动会。
有时候学校下午没有课,几个要好的同学会一起爬上学校不远的小山(好象叫红沟山)。山上有清澈的溪水、四处奔跑的野鸡,还可以远远地望见晋阳湖,“泉水潺潺传笑语,清歌一曲万山回。”如果恰巧是一个雨后,山里的草皮上还会长出一些“地耳”——肯定属于木耳的亲戚,而且还肯定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那种。傍晚时分,一列矿上运煤的火车从山间驶过,不知是车厢漏煤还是刹车的缘故,会留下一串“火龙”,十分壮观。遗憾的是,每当这个时候山下的点点灯火就会提醒大家,该回家吃饭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语文老师当时还兼着学校的图书采购员,他除了为学校购买一些新书之外,就是给我们这帮喜欢读“闲书”的学生推荐一些新书。我早期购买的鲁迅文章单行本,肯定是来自我们老师之手。正是在这些书里,我惊奇地发现,原来鲁迅也有过“抄书”的光荣历史。在这之后,我便将买鲁迅的书和“抄书”的习惯沿袭了多年,最终居然买齐了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所有鲁迅文章的单行本,“抄袭”了《唐诗三百首》、《红楼梦韵文选释》等一些可以消磨时间的文字。
就在我转到山西上学的这一年邓小平复出了,他复出后所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抓教育”。学校的最大变化是恢复了“高中”,并且需要通过考试升学了。虽然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升学考试,但是并没有像今天的学生那样痛不欲生。印象中我还考得可以,因为我们班上只有一个同学的分数比我高。就在前不久,这位同学还给我打来电话,他已经在某房地产管理局工作多年。由此可见,他的智商一定比我高——在当今的中国,能够管理房地产的人需要多么高的起点啊!
正当我信心满满地准备在“山区”继续学习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我父亲他们这些“支左”的人员必须回原单位了。也就是说,我又要“随军”回到河北去了。这可真的有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味道,差别仅仅在于时间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