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米(续)
(2010-01-27 15:55:41)
标签:
就业速记员米士奇中南海杂谈 |
分类: 拾遗 |
上午参加了一家刊物的年度研讨会,其中有一些来自党史和收藏界的朋友。从会上他们的关注点到饭桌上时尚话题,都没有离开“名人轶事”——真可谓说者津津乐道,听者废寝忘食。这也难怪,在当今这个资讯泛滥的社会,如果有那么一点“干货”就足以“内容为王”了。
不过,这些朋友的所谓“干货”说白了大多数是一些“二手材料”,几乎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更不要说是亲身经历了。当时我心里在想,他们凭这些东西就敢在“江湖”上混,那我的朋友老米还不早就成为社会知名学者了!然而,至少目前的社会现实是,这帮家伙已经是准“社会知名学者”了,而老米却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
其实,说老米完全 “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也不是事实——我从网上搜了一下(参见中国速记速录专家网www.steno.com.cn),便发现了如下内容——
……自从毛泽东说了“我叫安的时候安”那句话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意识到毛泽东不大喜欢录音。为了能够完整地记录毛泽东等首长的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决定加强速记工作。于是,着手物色八名速记员。从哪里物色呢?从北京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八名“根正苗红”的学生。米士奇恰恰在1961年从北京二中毕业,正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的印象中应该是“数学系”——编者注),意外地被中南海选中了!
米士奇确实是“根正苗红”的学生。他被查过“三代”——爷爷是工人,父亲是中农,本人是学生,出身河北保定徐水农村,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学六年,他六年当选三好学生,五年当选优秀团员,两度当选北京市优秀学生。
像米士奇这样“根正苗红”的应届毕业高中生,最初选了八人,后来筛去一半,剩四人,米士奇仍在其中。这四人被送去学速记,不久调往中南海,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工作,为中央的会议当速记。米士奇还负责整理过毛泽东讲话的录音带——在征得毛泽东同意后录音,大约二三百盒录音带。
1965年8月23日,米士奇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他是四名速记员中第一个入党的。此后,他一直在中办工作。1974年,他担任中办秘书处文件组副组长时,2月1日被调往王洪文办公室临时协助工作。这样,他成了“王办”的工作人员。
他跟王洪文,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刻,虽然他曾奉王洪文之命“进驻”紫光阁,但他在王洪文被捕的翌日便写了揭发材料。在中共中央1976年12月印发的文件上,称他为“米士奇同志”。
如今“小米”已成为“老米”……
我虽然与老米“朋友”多年,但从来没有打听过他的“身世”;只是凭着一个编辑的“职业素养”,我还是感觉老米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按照易中天老师的说法,“故事”就是过去的事;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故事”就是一个既往的时间符号,而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公平的,但每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够公平地对待时间。因此,才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可以传世的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具体到自己,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没有因为认识老米而“悔恨”,但有可能觉得没有“发掘”出老米的“故事”而“羞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