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学新说(八)
(2010-01-13 16:49:06)
标签:
大学教育庄稼人悟员外鸡零狗碎文化 |
分类: 学术 |
凡是从事过耕种项目的人大概都知道,听到蝲蝲蛄叫并不意味着就不能种地了。相反,这种自然景观却恰恰说明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某种和谐——大家都是为了自身的繁衍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甚至是牺牲。况且它们鸣叫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向种地的人叫板,而向其同类异性示好,所以大多数庄稼人听到后都不以为然。然而,时过境迁,某些声音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许就是“叫者无心,听者有意”吧。
简单地讲,上述准员外的“鸣叫”可以吸引我这个“原庄稼人”的,就是他对大学教育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大学教材”的理解。如果将大学教育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教育形式,那么其手段和产品的确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一些技术方法和手段”的描述上;应该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建树。不然的话,所谓的大学教育就实在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随便解读一下类似于“馒头的制作过程”,都可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取而代之——“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当然,如果为了刻意的“学术化”而将“馒头的制作过程”拔高,使原本简单明了的“活动过程”变得“不知所云”的做法,则更是愚不可及。想一想大学课堂上那些让人喷饭的所谓“定义、概念”,简直就是在挑战或者侮辱学生的智商和人格,是把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学生家长的“血汗”当儿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准员外的“鸣叫”和呼吁还是不无道理的。作为“桃花园中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不能火烧人间!
有鉴于此,我们将要完成的“Z学·精品教材”项目就必须克服“高不成”和“低不就”两种倾向,为“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各自留出“生存的空间”,并且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贯通。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人们对“大学教育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大学教材’”“大而无当”和“鸡零狗碎”的骂名,那就真是谢天谢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