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校园
(2009-11-08 10:29:50)
标签:
校园行政机关心理成本地理环境娘家 |
分类: 教育 |
再过一个月,我到中国人民大学这所“熟悉的校园”执教就要满13年了。作为从这所校园里毕业的学生,在我时隔十余年后又回到它身边的时候,依然可以称其为“熟悉的校园”。
说这里是“熟悉的校园”,当然首先是指这里的“地理环境”——在几百米见方、不算“辽阔”的区域内,历经墙外“改革开放”十余年的震荡,这里居然能够“出污泥而不染”,的确让人对它的管理者产生一丝钦佩。特别是对像我这样“回娘家”的人,真有一种“走夜路都不用担心”的自豪感:老门老宅,轻车熟路。现在有些学者非常喜欢用“XX记忆”来比喻一种载体,其实熟悉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才是一种不可或缺“历史记忆”。
“熟悉的校园”除了“地理环境”之外,还应当包括“走动”在这里的人们。在我毕业后的十余年间,自己当年的任课教师大多健在;一些留校的本届和下几届同学虽然已经转换了角色,但还没有变得像现在这样“面目可憎”——这些依然熟悉的面孔对于“回娘家”的人来说,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心理成本”,还可以使其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归属感,使他们认为自己似乎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这个“熟悉的校园”,似乎见到了自己“梦中的情人”,似乎自己得到了一种“召唤”——魂牵梦绕、鬼使神差。
作为一个在行政机关和“准行政机关”工作了十余年的人,“熟悉的校园”中最“亲切”的还应该是这里的“文化”。当时曾经有人戏言,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如果你想研究原始状态的人类,可以到云南的一些“地区”,因为那里保留着许多人类的原始状态;如果你想研究原始状态的“管理”,则一定要到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里保留着许多“管理”的原始状态。根据我当时的亲身体验,甚至有些在行政机关已经失传的“玩法”,在“熟悉的校园”都可以找到“雏形”和“基因”。其中的道理与云南的一些“地区”可以保留人类的原始状态一样,主要是因为“封闭”和人们的思想保守。
这就是我13年前回到这所“熟悉的校园”时的真实感觉。13年过去了,我所“熟悉的校园”在有些地方依然熟悉,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则变得让“身在其中”的我越来越不“熟悉”了。但是,不论熟悉也好“陌生”也罢,这所校园依然是我曾经“熟悉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