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的称谓
(2009-10-24 10:33:26)
标签:
称谓野药角色身份认同阿訇杂谈 |
分类: 教育 |
“老师:我是参加XX培训班的XXX,您讲的课程对我们帮助很大,希望您能够把课件发给我,以便今后深入学习”——这是我的邮箱中经常收到的一种邮件,在通常情况下我非常乐意满足学员们的要求。
毫无疑问,“老师”是我现在从事的职业中的一种“称谓”,也是被各种传媒过度阐释的一种“称谓”。可能是因为长期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缘故,我并不十分看重这个称谓,而是十分在意交流本身。当然,有的时候一定的“身份”对于交流会起到相当的辅助作用。比如,阿訇会给购买羊肉的穆斯林同胞带来亲切感和吸引力——这是一种基于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情感认同和交流便利。同样道理,教师或者老师的身份有时也会给交流带来一定的方便——相同的内容,如果你说自己是专门贩卖野药的“郎中”,恐怕你希望推销的“货物”就不如自称某大医院的专家“传播”得流畅。至于将来“受众”的结果,那就不能单单看“广告”,而是只能看“疗效”了。
如此看来,所有的“身份”都不过是一种便于交流的工具,用一句非常时尚的话说,就是任何“身份”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交流”活动结束的时候,这些所谓的“身份”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具体到某一次培训和“讲课”来说,所谓的“老师”就是在“学员/学生”需要获得某些知识或技能的时候,另外一些人“不得已”需要充当的一种角色。在这些“角色”自己看来,这个“角色”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如鸿毛,但是这丝毫也不会改变“角色”本身的价值及其相对性和暂时性。也可以这样理解,老师所传播的所谓“知识/技能”,并没有因为传播者的身份不同而发生变异,而只是改变了交流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用这种“暂时的称谓”去加速“知识/技能”的传播,就是当这些具有“暂时的称谓”的角色还没有失去这种“暂时的称谓”的时候,所必须着力而为的事情。
我觉得,如果“老师”都具有“为了交流而努力”的心态,反倒更加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打造”、传播和职业形象的确立。就像“末日感”会能够给人以激励一样,这种“暂时的称谓”也会让人产生“时不我待”的感觉——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